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6.4°C-12.0°C
澳元 : 人民币=4.81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张朝阳一句话刺痛无数青年: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组图)

9天前 来源: 北美留学生观察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这段时间最火的教育博主,不是张雪峰,而是曾经的互联网大佬张朝阳。

张朝阳一句话刺痛无数青年: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组图) - 1

如今他最新的身份是“物理网红”,偶尔兼职教育博主,输出一些教育观点。

最近,张朝阳在《星空下的对话》访谈节目中金句频现,被网友称为“最清醒和成熟的教育观”。

其中,最出圈的就是那句: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

01

中国人一生都在浪费

《星空下的对话》是由张朝阳发起的一档与各行业领袖和跨界先锋对谈的直播节目。

在一期节目中张朝阳说:我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中国人成长的比较慢,在年龄很大的情况下,也都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我见到一些美国同学,他们在中学或者大学时,就已经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

张朝阳的这番话刺痛了很多年轻人的心。评论区有一句很扎心的话:我三十多了还不知道干什么,也不知道要不要结婚,也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喜欢什么样的人,很茫然。

张朝阳一句话刺痛无数青年: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组图) - 2

未来想要干什么,是中国人普遍都焦虑迷茫的问题,不只是30岁,从18岁到知天命的50岁,恐怕都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

一直以来,中国孩子的前半生都被学习和考试占据绝大部分时间。

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学习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没有目标感。

我们甚至不被鼓励去思考,父母老师会对我们说:考上大学就好了,毕业就好了,拿到高分就好了。

从家庭到学校,到处都在渲染一种,你只管去做,不用想太多的气氛,我们习惯于按照别人的逻辑学习和生活。

当我们真正走向社会才发现,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我们苦心积虑修得的学分也不能拿到社会上等价交换。

回过头来才发现,在生活的拷打下,我们迫不得已再从“社会大学”重新学习怎么挣钱、怎么为人处世。

一些幸运的人终于在某个时候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方向,回头望才发现自己已经浪费太多时间了。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25年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年龄、各方面条件都相近的年轻人。

结果发现,没有目标的27%的年轻人在25年后成为社会最底层;60%目标模糊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庸碌之辈;

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3%有明确的长期目标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

有没有目标,目标清晰程度,目标是长期还是短期,看似不重要,实则对我们的发展影响巨大。

02

“四无”的中国学生

没有目标的学生,无欲无求,选择躺平。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追踪调查了30万中小学生,发现普遍存在“四无”现象,即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这个实验是用来模拟和预测人类的未来。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养着许多小白鼠,每天都有人喂食物、打扫卫生,理想的情况是他们会无忧无虑地繁衍下去。

但是结果却出乎科学家意料,小白鼠们繁殖到第五、六代的时候,就全部灭绝了。即使多次调整变量和控制因素,小白鼠都逃不过灭绝的结局。

科学家发现,最后两代小白鼠呈现的状态就是“无欲无求”,它们不愿意社交,没有领地意识,对异性小鼠没有兴趣,对抚育后代也无动于衷。

主导这项实验的科学家约翰·卡尔宏也将这个老鼠种群的命运,视为人类最终命运的隐喻。

张朝阳一句话刺痛无数青年: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组图) - 3

他得出的结论是,物种在没有生存压力和挑战的环境下,会慢慢感受不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一定会不可避免地灭亡。

这个实验看起来非常吓人,尤其是和生活中一些“躺平”现象对照时更令人感到悲观。

越来越多孩子变得社恐,丧失社交技能,对人和外面的世界漠视,对待一切事物没有动力没有热情,终日以手机电脑为伴。

“摆烂”和“躺平”成为一些学生所谓的价值观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任俊教授发现,孩子习得性无助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失去掌控感。

很多孩子学习是为了让父母高兴,或者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他们对于自己时间、目标、梦想失去掌控。

他们知道,即使自己有意见也不被重视,有想法也不被允许,渐渐地他们就选择了不主动支配自己的生活。

03

不敢折腾的中国孩子

张朝阳是一个很会折腾的人,作为一个学物理出身的学霸,他半路出家扎进互联网行业,为中国互联网迈出了第一步。

1981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198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系博士学位。

可以说他的学习生涯一路顺风顺水,是一个标准学霸的模板。

在大学期间,张朝阳接触到了互联网,并且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的未来。

成为中国互联网门户第一人后,他还尝试进军演艺圈,参加《天天向上》,在电影《煎饼侠》中本色出演。

经历了一场与抑郁症的斗争后,张朝阳化身物理博主,在搜狐搞起了物理科普直播。

张朝阳一句话刺痛无数青年: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组图) - 4

在一次采访中,张朝阳也提到,他在国外看到很多西方人一辈子都在折腾。

他认为,我们的生存不是为了简单地获取物物质,很多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要赚很多钱,过奢华的生活,这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在他看来,人可以自己去定义自己的年龄,不论多大年纪,处于什么人生阶段,都要活到老折腾到老。

但是中国孩子总是被教育要循规蹈矩,从记事开始就要接受填鸭式教育,过着追求标准答案的一生。

从小学到初高中,每一个都是关键的阶段,不容出错。毕业以后,中国人好像一生都泡在水里,做梦都想着考研、考编、考公上岸。

除了刷题和考试,不想再做别的开发兴趣爱好的事情。

每个人都像一具上紧了发条,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人,按照设定好的考试人生走下去。

按部就班的要求让中国孩子过早失去奋斗的动力,消磨了热血,也养成了路径依赖的习惯。

另一方面社会给我们容错的机会并不多,甚至不能容下小孩生病不用写作业这样的小事。

张朝阳一句话刺痛无数青年: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组图) - 5

出生三个月时少练一次翻身,这辈子可能就没机会考上清北了;工作时三个月的空窗期就会被HR判“死刑”。

如果选择了离经叛道的发展路径,不仅要接受别人审视的目光,还要承受未知的结果。

整个社会风向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不折腾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可以让你一定不失败。

这也就是为什么年轻人热衷考公考编,考进去不会让你致富,但一定可以保证你的饭碗。

但是如果去折腾去创业呢?十死九生。

04

被未来绑架的中国孩子

未来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每个中国孩子的头顶上。

我们拼尽全力学习,牺牲掉一切玩乐和休息的时间,就是为了让这把剑以后不要砍下来。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者亲口说过这样的话:

经济不好,要好好学习才能赚到钱;

阶层固化,更要好好学习才能突破阶层;

AI崛起,不好好学习就要被替代了;

...

虽然很难说清楚这些事情将会对我们有什么具体影响,也不知道学习是不是真的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

但是每个人都怕潮水褪去,只有自己在裸泳,所以只好不停地内卷,变得越来越焦虑。

家长恐吓孩子,孩子恐吓自己,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都活在即将被未来淘汰、取代的噩梦中。

考不上985就是天大的事情,中考被分流,这辈子就没指望了,多少孩子在这样的恐吓变得抑郁。

张朝阳一句话刺痛无数青年: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组图) - 6

相比于几十年前,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确实增加了。

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思考未来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高估他们将来遇到的问题,另一种是过分低估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所以很多人会感到未来遇到的难题和考验一定会更加严峻,无法用当下的能力和智慧去应对,从而产生恐惧感引发焦虑。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师阿兰·布拉克尼耶的著作《被虚构的焦虑:如何与真实的世界产生共鸣》将这种焦虑概括为“未来忧郁症”。

张朝阳一句话刺痛无数青年:中国人成长很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组图) - 7

在书中,她给出了应对未来忧郁症,积极探索未来,缓解焦虑的5个措施:

1.每日思考未来:保持积极的思考,接受并思考未来不确定性,避免否认现实。

2.保持好奇心:好奇心和了解的渴望是一种能量,可以激励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对未来的控制感。

3.赋予生活意义:理解生命价值,在任何环境下,甚至是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命都具有潜在的意义。

4.了解自己的情绪与舒适区:理解个人情绪,寻找情绪舒适区,避免陷入负面体验循环,通过认知情绪,更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感。

5.增加大自然接触与体育活动:大自然提供心灵慰藉,体育活动通过成就感和对某种运动的掌握让人拥有更好的自信,能够舒缓压力和抑郁。

对未来恐惧的实质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以及对未来没有目标感。

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后浪的人依靠的绝不是考试成绩,而在于是否找到并践行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正如张朝阳所说的那样,年轻人应该尽早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按照你的价值观坚定、主动、积极地生活和工作。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n_n-nana
n_n-nana 9天前 回复
我想折腾,可是我又没勇气折腾!
OneSome_MC
OneSome_MC 9天前 回复
感觉解决办法对中国孩子没啥用
埃岌厷註
埃岌厷註 9天前 回复
浪不浪费时间 也得看是不是有条件有环境有资源去做别的事情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