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6.4°C-12.0°C
澳元 : 人民币=4.81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浙江神秘80后,捅了一个62亿的窟窿(组图)

5天前 来源: 市界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01、“发工资条、不发工资”

近日,一则震惊业界的消息传来。

上海极目银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目科技”)的老板陈群,欠下62亿巨债后跑路。800多名员工上午还在开会改Bug,下午公司就直接解散了。

一份报案回执显示,极目科技的高管们在5月24日就找不到陈群了。26日傍晚又跑到他的别墅,结果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房间内留有一张A4纸和一个U盘,纸上写着:“无法兑付投资人的钱,合计62亿元,只能选择逃避。”而U盘内容未对外公布。直到27日中午,高管们也顶不住了,选择报警,并告知了全体员工这一情况。

浙江神秘80后,捅了一个62亿的窟窿(组图) - 1▲(极目未来园。受访者供图)

“市界”注意到,似乎已经人间蒸发的陈群,是个颇为神秘的80后。公开渠道关于他本人成长、教育、工作等方面的确切信息不多,只知道他是1986年出生,身份证注册地址在浙江省台州市。另有信息显示,陈群是一位从业多年的股权投资人,长期专注于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技术等领域。

他名下的极目科技,至今才成立一年多,以“创业孵化+创新赋能”为商业模式,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创客社区。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的投资版图和陈群的从业经历一样庞杂,涉及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AIGC、金融科技等12个行业,总投资额在4亿~5亿元。因为涉及的业务太广,还曾引发员工质疑。

面对质疑,其公司高管曾做出解释,“如果10个项目里面有2个孵化成功的话,公司就能够盈利,就能养活另外8个项目。”

现在看来,一切似乎都有迹可循,但对员工来说,老板跑路这事还是太过离奇,让很多人都没时间反应。

员工古月(化名)告诉“市界”,本来已经预感自己要被裁员,“但万万没想到会是老板先跑路”。古月称,公司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已经裁员了两次,“当时大家就猜测可能是钱的问题”。

古月表示,事发前,极目科技已经拖欠她2个月的工资,“4月、5月的社保、公积金也没缴纳”。5月29日,公司曾发通知说,因为老板突然失联,公司决定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并在6月7日前,将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离职证明等文件发送到个人邮箱,并按2N的标准发放经济补偿和其他法定需要支付的费用。

“发了工资条,没发工资。”事业集群部的员工叶涛(化名)6月6日吐槽到,最新的公告,5月工资条、经济补偿金和年/调休假折算金额等都说要给,但目前只发了工资条。“只发公告、不发工资,这是什么新型的发工资方式吗?”

浙江神秘80后,捅了一个62亿的窟窿(组图) - 2

▲(极目科技6月6日晚公告截图。受访者供图)

更让叶涛没想到的是,公司几乎没什么实体资产。“据说公司财务上报的所有实体资产,包括服务器、AIGC部门的几千张显卡等等,盘下来只有1个亿左右;办公楼是租的、陈群的别墅是租的,他名下只有一台车。但就是这些,也不知道最后出售时会被打几折?”叶涛表示,他没想到,公司连电脑都是租的。

02、干P2P起家

陈群的突然消失,不仅牵动着800多名员工的神经,还暴露出一个涉及近万名高净值客户、60多亿的资金黑洞。

“市界”了解到,陈群名下产业大致可分为科技、财富两个板块。科技板块包括以极目科技为代表的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而财富板块主要有财富管理等,产品以收益权、债权类的理财产品为主。

实际上,财富板块的“暴雷”可能要早于科技板块。

投资人方星(化名)告诉“市界”,她5月9日有一笔30万的收益权产品到期,但约定的本息迟迟没有到账,期间她多次催促理财师。“5月20号这天,理财师给我看了他和陈群的聊天记录,理财师问陈群:22号能兑付吗?陈群回答:(清算公司)通道额度限制,都在排队,如果本周五(5月24日)没排到,老板个人垫付。”

可到了22日,方星还是没收到钱。“这次他们又推脱到下周一,也就是27号,说百分百到账。谁曾想,27号等来的是陈群已经跑路的消息。”方星说道。

和方星有着相似遭遇的投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确认陈群失踪的消息后,纷纷选择报案。

另有投资人告诉“市界”,目前警方已对此事立案侦查。至于陈群名下公司现有资产情况及偿还事宜,警方的答复是:“里面东西很多很复杂,还要调查。但是将来查出资产,需要跟极目科技员工的赔付共通。”

而证监会上海监管局接待的人士对投资人称,目前已经确认的公司债务为62亿、涉及人员9000多人。“从合同内容看,里面那些资产挂牌的产权交易所、金交所,本身就不太合规。所以这些资产无法穿透,大概率是虚假标的。”

那么问题来了,陈群是怎么发家的?科技板块和财富板块在他的资本版图里又承担了什么角色?

故事,要从陈群25岁那年说起。

2011年,一家名为“苏州中资联”的机构成立,公司法人兼实控人就是陈群。

当时正值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时期,特别是自2013年起各大银行开始收缩贷款,再加上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支持态度,让很多关注网贷而又害怕政策风险的投机者,找到了踏足这一领域的缝隙,纷纷组建起P2P网贷平台。

银谷财富、汇中财富、e租宝等都诞生于那个时期。到2013年前后,从事P2P业务的网贷平台,已有600家左右,有效投资者达到13万人之多。

陈群从事的业务和上述公司大同小异。以P2P起家,利用“中资联”为“马甲”,先后在南昌、贵阳、无锡、苏州、广安等多个城市开设了近50家分公司。

2014年,苏州中资联推出了一款“个人对个人”的网贷服务平台——贝尔在线。该平台号称,在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和有理财需求的出借人之间,搭建了一个安全、透明的网络互动空间。“个人借款人在网上发布借款请求,通过信用评估后,获得出借人的资金支持,用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信用的价值;而个人出借人可获得经济和精神回报的双重收获。”

“市界”注意到,根据每月偿还本息还是只偿还利息的差异,贝尔在线推出了“智富宝”“月息通”两款产品,期限3-24个月不等,年化收益都在7.2%之上,最高达13.32%。

陈群也是在这一年的11月,获得了《经济参考报》颁发的“2014年中国经济人物”称号。公开资料显示,巅峰时期的中资联,旗下拥有超过3000名专业人士,为10万多名高净值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年度业务规模达200亿元。

后来,P2P行业不断曝出非法集资、平台跑路、虚构项目诈骗、资金池等问题,特别是民众对于“校园贷”“裸贷”的深恶痛绝,监管收紧了对P2P平台的要求。

也就是在这时,感受到压力的苏州中资联为了合规,开始拓展其金融版图,并涉猎股权投资基金。当时,他的一位高管就表示:为了维持P2P的独立性及合规性,必须从事其他金融事业板块,并且要把线上、线下业务分开,并称这是“中资联转型的重中之重”。

所以在2015年前后,陈群注册了一系列财富管理、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股权投资基金相关的公司,包括上海中资联公司、群泰融资租赁公司、众恒股权投资公司等,布局和拓展金融业务。

这些都由陈群直接担任法人,此外还有“明暄基金”。这家公司表面上与陈群没有直接关系,但多位理财师在与投资人沟通时,都明确表示:“老板就是陈群。”

前面提到的9000多名投资人中,有不少人正是通过“明暄基金”踩雷的。

03、钱去哪儿了?

“市界”梳理多位投资人提供的合同发现,明暄基金与那些收益权、债权融资产品的底层资产持有人、管理人(转让方)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具备“自融”的一些特征。

自融,通俗来说,就是有自己实体的企业老板,在线上开一个网贷平台,把从网上融到的资金挪给自己的企业、或者挪给关联企业输血。自融通常伴有改变资金用途、虚构资产、虚构项目等行为,是被监管机构严令禁止的。

在明暄基金出售的产品中,一份名为“润泰2期收益权转让合同”的文件显示,该产品的基础资产是润泰小贷公司的“债权转让6”,转让对价为6300万,期限3年。在基础资产的基本情况一节写道,该资产由“天宜资产”持有。

而在另一份“产品认购确定书”中,又明确写道:天宜资产作为润泰收益权转让2期的管理人,收到了“润泰2期收益权转让合同”的项目合同及认购资金,落款处盖有天宜资产的红色印章。

可以看到,天宜资产既是上述产品底层资产的持有人,又是该产品的管理人。另据天眼查信息,明暄基金、陈群以及天宜资产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就连这个“润泰小贷”,也与陈群之间存在可穿透的关联关系。

浙江神秘80后,捅了一个62亿的窟窿(组图) - 3(图源/天眼查)

也就是说,这只产品其底层资产原来的持有人、现在的持有人和管理人,乃至销售渠道,都与陈群有关联。

不过,到这里也只能说,因为该产品发售全程都与陈群有某种关联,使得底层资产的真实性、资金流向和交易透明度等很难被监督和验证。而甘肃产权交易所一份声明,则直指明暄基金销售的产品,其底层资产疑似虚假挂牌。

今年4月19日,甘肃产权交易所在官网声明:注意到“千盛资管”冒用我司名义,发售恒泰收益权转让等系列产品。“我司与千盛资管间无任何合同关系,并未承接过恒泰收益权转让等系列产品的登记、备案、挂牌、交易结算行为。”

而这个“千盛资管”也是不少明暄产品的持有人和管理人。也就是说,这些产品,从底层资产的挂牌就存疑,管理人和持有人还是同一个,很难不让投资人联想到自融。

关于所销售产品是否存在“自融”的问题,“市界”致电并致函明暄基金及相关公司,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调查中“市界”还发现,明暄基金所售产品疑似“自融”的情况,早在2021年就已存在。

当时与明暄基金“打配合”的是“东方永泰”“方恩资管”,这两家公司充当了底层资产持有人、管理人的角色。

“东方永泰和方恩资管,都是我们自己的公司,所以能做到10年来发行200多期都能完美兑付。”据中国经营报当时的报道,明暄基金的财富人员曾表示:“公司是集团化运作,都是我们自己的。”

而早在2016年8月,监管部门就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从事或者接受委托从事,为自身或变相为自身融资,以及直接或间接受、归集出借人的资金等活动。”

“从资金流向看,一个平台如果自融,存在很大的资金安全风险。资金是否流向了真正的借款人?还是被挥霍、再次投资或输血经营?这些问题普通投资者很难确切了解。”一业内人表示,自融平台还可能涉及关联交易、期限错配、利用资金池来借新还旧等问题。总之,这些交易透明度很低,一旦流入的资金不足,很可能出现兑付困难的情况。

随着疑似套路渐渐浮出水面,多地开始清退带有“中资联”字样的公司,上海中资联、苏州中资联,以及多地分公司都在2022年前后陆续注销。

04、“复活马甲”

“中资联”虽被注销,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实际上,只是换上了中岩信、铭暄等“新马甲”,无缝对接至新公司,如四川明暄家族办公服务有限公司、郴州铭暄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

今年3月,投资人宋元(化名)注意到明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被注销,“我去问理财师他们出了什么问题,当时理财师告诉我:他们受到同行排挤,决定不叫明暄,改和中岩信接轨了。”

而随着陈群的突然消失,中岩信也无法兑付本息。投资人也反应过来,他们很可能被骗了。

“中岩信,只是明暄的私募资格被吊销后找的融资壳。之前,中资联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改名中岩信,先在上海改,全国还没改完。”一投资人总结分析道。

显然,被中资联、中岩信、明暄“忽悠”的投资人,已经对陈群失去了信任,甚至怀疑起他近年来大举进军的科技领域,到底成色几何?

“每年他们都说自己有新突破、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投资人郭金飞(化名)表示,现在想来,他们可能只是在营造一种,你的资金在良性循环的感觉。

投资人段毅(化名)提供的截图显示,一理财师不断在客户群表示:“极目科技,大品牌”“集团科技端的业务蒸蒸日上”,并不时发布一些虚拟现实应用的宣传内容。

浙江神秘80后,捅了一个62亿的窟窿(组图) - 4(极目科技下属盛阳伍月公司推出的文旅元宇宙产品“游历星河”)

另一位理财师则向他的投资人介绍道,公司科技板块发展良好,“特别是景区文旅,低调来说属于全国排名前三的公司,实际上按目前的规模和实力可以排全国第一。”

“是不是全国第一我不清楚,但公司确实和一些景区合作过。”前述事业集群部的叶涛表示,据他判断,有一些合作是真的,“最近以‘王婆说媒’火出圈的那个河南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景区就是一个。”

不过叶涛并不清楚,极目科技具体为该景区提供了什么服务。“市界”也未能从公开渠道查询到相关信息。

此外,“市界”发现,除了给投资人画“资金良性运转”的“大饼”,陈群旗下的明暄基金“蹭关系”的能力也非同一般,还有几家背景强大的央国企就被蹭“躺枪”。

首先是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即大名鼎鼎的中投公司,在明暄基金理财师的口中,这是“集团最上面的大老板”。但“市界”调查后发现,除了有吴卫珍、陆美红两名投资人,分别投资了中投和明暄下面的公司外,未有其他证据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关系。

浙江神秘80后,捅了一个62亿的窟窿(组图) - 5(图源/天眼查)

第二个“躺枪”的是国家开发银行。在明暄基金理财师的口中,“集团的资管公司和基金公司由国开行控股”。但“市界”也未能查询到相关控股信息。

从最早靠P2P起家,到私募基金、不良债权等金融版图的建立,再到大举进军科技领域,陈群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一手金融、一手科技”的资本循环。

不过,随着他的神秘消失,无论是金融产品、元宇宙、AIGC的科技布局,还是理财师口中的神秘背景,都在阳光下逐渐露出本来面目。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Beauty_Soon
Beauty_Soon 5天前 回复
骗子一个
晓晓在澳洲
晓晓在澳洲 5天前 回复
人才啊!一般人真没这能力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