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7月01日 8.9°C-10.4°C
澳元 : 人民币=4.85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2017-10-28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1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转载到朋友圈。

现代意义上的军服,起始自17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当时的各国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发现了建立常备军团制度的迫切需要。

随着火药在军事中的大量应用,作战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近身击打搏杀不再是杀伤敌方的唯一方法,防御性质的硬质铠甲逐渐失去存在价值。为了便于士兵减轻额外负荷,更加轻便地使用燧发枪,纺织材料制作的软质制式服装逐渐成了军人的重要身份象征。

为了激发官兵的荣誉感,当时的欧洲诸国穷极可能为军队设计最为威武华美的军服。

战争是科学的催化剂,同样也在促进军服的发展。在随后二百余年的战争,各国的军服经历了面料和式样的革新,风格更趋于简化和统一,更加侧重于功能和实用。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2

1937年,十月革命胜利20周年阅兵式上的苏军士兵,头戴M36式钢盔,身穿M35式冬季制服,M36式钢盔外形与法国M1916式亚德里安型头盔类似,经过战争初期大量消耗,很快就退出了苏军列装,逐渐被避弹外形流畅的 SSH-40 式头盔取代

一场结局失败的荣誉之战

苏芬战争是第一次在极寒地区展开集团化作战的现代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升级前的序篇,军服装具和后勤保障也第一次成为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

1939年9月,苏联在波兰战役中获得波兰东部的大面积领土,随后在同年10月又胁迫波罗的海三国签订“共同防御协定”。至此,苏联几乎恢复了沙皇俄国在1914年欧洲部分的版图,芬兰作为苏联西部边境最后一块“失地”,早已被觊觎已久。10月14日,苏联对芬兰施以外交胁迫,提出以“交换土地”的方式,获得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等地区的领土,此项提议被芬兰政府拒绝。

芬兰防务委员会主席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CarlGustaf Emil Mannerhei)作为芬兰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从1939年秋季就开始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将芬兰军队化整为零,分批部署到前线。芬兰官兵有充分的时间熟悉地形,测量炮兵射击参数,完备防御阵线。但是,芬兰可以部署的部队加上预备役仅有22万人,战争中几乎是倾全国之力进行防御作战。

芬兰军队的防御重点从最初就被圈定为卡累利阿地峡,那里有历时13年修建的“曼纳海姆防线”,这条防线长达135公里,最大纵深95公里,密布着防御工事、碉堡和地雷。

芬兰国土的森林覆盖面积将近70%,湖泊则达18万个之多,与之连接的河流蜿蜒曲折,形成了复杂的水路网络。冬季时温度将会达到零下30—零下40摄氏度,大面积的冰冻,虽然可以削弱湖泊沼泽的迟滞问题,但是密布的森林地带缺少足够的公路,不利于大规模军团实施推进。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以马伊尼拉村遭受芬兰不明炮击为由,在苏芬边境发起了北部、中部、南部3个方向的全线进攻,计划将芬兰军队分割切断,令其防线无法首尾呼应。

当时芬兰军队已经基本换发M36式制服,这种制服的式样与欧洲当时主流军用制服基本一致,五粒纽扣的猎装式上衣,下着马裤和皮靴,制服颜色为灰色,配色有些近似于德军的田野灰色。冬季配发的制服含有较高的羊毛成分,致密厚实的面料有很好的保暖效果,另外冬季还会配发有带护耳的M39式羊毛护耳帽。

芬兰军队善于利用各种来源的服装改良单兵装备,猎人冬季使用的手套和皮毡混合的高筒拉普兰式靴子,都是经过多年野外作业检验的户外护具。带风帽的全白色伪装服大量取材于与床单一样的布料,这些便于制造且易用的民用服装和用具,很快变成制式服装配发给军队。当战争降临时,芬兰人民主动向前线官兵捐赠了大量防寒保暖衣物,有效补充了自开战以来因紧急动员而带来的物资缺口。

芬兰军队缺少足够的摩托化车辆,因此很早就开始着手改良单兵装备和步兵战术。冬季的漫天冰雪成为芬兰军队最好的战场,狙击手在芬兰军队是一个独立兵种,3-5名狙击手组成一个小队,采取独立游击的方式投入前线。这些身穿白色伪装服的狙击小组,如同掠过冰雪大地上空的死神。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3

苏芬战争时期,身穿白色伪装服的芬兰士兵,芬兰军队善于利用各种来源的服装改良单兵装备,带风帽的全白色伪装服大量取材于与床单一样的布料

苏军在战争初期,配发的是M35式制服,头戴“布琼尼”野战便帽,身穿长大衣,手持M1891莫辛-纳甘步枪。苏联士兵的着装形象,与“红星勋章”的正面造型几乎完全一样。

这些身着单薄的M35式野战服的苏军士兵行进困难,就像雪地里笨拙的麋鹿。芬兰漫长的冬季,白昼只有短短的7个小时,夜间的温度很快会下降至零下30—零下40摄氏度,一旦被冰雪浸湿的卡其布制成的军服没有及时干燥,在夜晚彻骨的寒风中,很快就会被冻成坚硬的外壳。轻则会造成冻伤,重则失去生命。这些大批的非战斗减员需要医疗救治,为本已捉襟见肘的苏军补给增加了更大的难度,严重降低了苏军的战斗力。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4

苏芬战争时期被芬兰军队抓获的苏联士兵,他头上戴的“布琼尼”帽,虽然也有下翻的单薄护耳,但无法抵御芬兰冬天的严寒,容易造成头颈部的冻伤,而正前方的红色五星成了最佳的瞄准目标

出于全军自上而下对苏芬战争的过分乐观情绪,参战官兵配发装备的服装鞋靴缺乏实用性,且保暖性不足。由于后勤部门对芬兰冬季恶劣的环境和交通准备不足,后勤运输调配的低效率,后续补充的白色伪装服、护耳帽等急需的冬季军服和装具,又无法及时配给到前线苏军手中。

战役初期,过分乐观的苏军官兵以为凭借坦克和大炮,就可以吓退对方,然后步兵们就可以喝着伏特加,愉快地接受芬兰军队投降。但芬兰军队利用灵活的战术,不动声色地借助环境优势,切断苏军补给线,大批消灭着困在冰雪中的苏军。苏军高级军官缺少这种寒冷地区的作战经验,面对这种灵活的阻滞后歼灭的游击战,深感无力施展。

到了12月,芬兰军队甚至在多处局部战线向陷入防御的苏军发起了进攻,反而向苏军发起了分割和包围。

这场历经3个多月的战争,据最近时期的考证,芬兰军队48243人阵亡与失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苏军数据是,阵亡71214人、失踪39369人。芬兰以较低的损失,换来了一场结局失败的荣誉之战,并由此损失了4万平方公里土地,超过10%的国土面积。但苏芬战争极大地激发了芬兰人的爱国情绪,大批预备役军人开赴前线,加入保卫祖国的战争。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5

苏芬战争时期,头戴M39式羊毛护耳帽的芬兰军队使用弹弓向苏联士兵发射手榴弹。 战役初期,过分乐观的苏军官兵以为凭借坦克和大炮,就可以吓退对方,但芬兰军队利用灵活的战术,不动声色地借助环境优势,切断苏军补给线,大批消灭着困在冰雪中的苏军

漫长的冻土

苏德战争是一场两个强大的对手都等待了很久的较量。这场钢铁角逐的结果将会最终决定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1941年夏天开始的这场战争之初,德国人取得了一系列空前的胜利。幅员广阔的苏联仿佛永远有可以退守的防线,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终于拖住了德国人疲惫的进攻节奏。当寒冷的冬季降临时,一望无际的冻土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仿佛是看不到边际的天然防御屏障。

德国由于对进攻苏联的进度缺少足够的准备,冬季军服缺口很大,严重缺少冬季军服、大衣、厚靴子、棉耳帽等,当时实际运抵前线的冬季军服仅够稍多于10%的部队使用,因此大部分德军官兵只能穿着夏季军服作战。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6

在战争中就地取材缴获的敌方装具,既能及时补充自用,也是老兵们炫耀资深的抢手道具,图为1945年头戴缴获德军M42式头盔的苏军官兵(前排中、右),身穿经典的套头衫

戈培尔向全国发表演讲,号召德国人民向前线将士募捐御寒衣物,这次运动成功募集到了大批的衣物,但是运抵到苏德边境时却受到了滞留。由于苏联的宽轨与德国的窄轨互不兼容,铁路改轨的进度降低了铁路运输的效率,有限的运力需要优先供给武器装备和燃料物资,冬季军服基本运抵前线几乎延滞到了1942年1月。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7

身穿M31式冬季大衣的苏联士兵检查在莫斯科战役中缴获的德国MG34机枪

进攻受阻的前线德军只能就地筹集御寒衣物,各种式样参差不齐的衣物和保暖物资被从当地征用,甚至还会从阵亡的苏军官兵身上取得衣物,被这些式样奇特的衣物包裹起来的德军官兵,显得狼狈不堪。

套头衫在苏军服役了半个世纪

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佩戴的是M36式和SSH-40式头盔,前者外形与法国M1916式亚德里安型头盔类似,经过战争初期大量消耗,很快就退出了苏军列装,逐渐被避弹外形流畅的SSH-40式头盔取代。这种工艺大为简化的头盔仅通过束缚三块内衬的束绳,来实现简单的调节尺寸,外层也为单色涂装,取消了苏芬战争时期显眼的红色五星。舒适轻便的M35式船形帽也深受苏联士兵喜爱,也常用于日常和作战时佩戴。

军服上衣为经典的套头衫(Gimnasterka),这种半开襟上衣的式样同样继承自沙俄时期,分为卡其布制的夏装和呢绒制冬装两种面料。在苏军服役了半个世纪,其间经历了数次军服换装,但套头衫的基本式样一直被保留下来,直到M69式换装时才被全部替换。

苏军在冬季还装备了M31式冬季大衣,这是一种使用完整羊皮制作的冬季大衣,内翻的羊毛内衬,保暖效果非常出色。1941年7月,从远东地区外贝加尔军区的16集团军和西伯利亚集团军的24集团军整编至西部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这些来自远东的增援部队,由于长期部署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配发了完善的冬季军服和装具,几乎都装备了M31式冬季大衣的官兵,不仅让德军羡慕不已,也让友邻部队大为眼红。

鞋靴为统一制式产品的黑色或褐色的长筒靴子,材质是铬鞣工艺加工的牛皮,军官的皮靴多为牛犊皮或羊皮的全皮制成,士兵的皮靴是下半部皮制,上半部漆布或人造皮革的搭配而成,在战争中后期还有更为廉价的全漆布制成的靴子。另外,美英援助的鞋靴也在广泛配发给前线官兵。

裹脚布是俄罗斯人特有的传统习惯,使用一块边长约为40厘米的方形棉布或绒布,按照特定的方法裹在脚上,再套上皮靴。这种看似陈旧的传统方式可以充分填充脚与靴子之间的空隙,避免了当年工艺粗糙的硬质皮靴对脚的磨伤。这些服装厂的生产边角料,既能保护双脚,又可以降低后勤生产压力,不经意的同时解决了两个战争时期的重要问题。

战争时期苏军大批配发的是一种简易的背囊式样的M39式帆布背包,它的外形很像一个以细绳捆绑收口的帆布口袋,帆布背带缝制在袋身,用金属扣环调节长度,实际使用感觉有些像现在马拉松比赛大量发放的领物袋。袋内可以放置衣物、干粮、罐头等各式日用品。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8

1941年,莫斯科,炮兵学院的苏联士兵练习完后将带刺刀的步枪放归原位,斜挎一个貌似“干粮袋”式样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件被仔细折叠成条状的长款军服

德军军服和装具

德军在东线战场装备的野战军服主要为M40、M41、M42、M43式,这四种野战军服都演化自M36式野战军服,形制大致相似,主要区别是服装材质的羊毛含量和纽扣的材质等涉及生产成本的细节,军服的颜色为原野灰色。

最后期装备部队的M44野战服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以往式样,采用下摆收紧的短夹克式版型。实际作战穿着时,可以减少军服对实施战术动作的妨碍,短小的军服式同时也节省了布料。

德军对军服和装具的功能区分,就像他们对机械制造一样执着。例如鞋靴的装备,空军、海军、山地部队、炮兵、坦克兵、突击炮兵多为轻便的短帮皮靴,陆军官兵统一配发的是皮革或人造皮革的长筒行军靴,军官可以定制马靴,由于来源不统一,版型有所差异。

皮质重型Y带是德军在单兵装具领域的一项重要改进,在配合腰带使用时,Y带可以有效地用肩部和腰部分散负载的装具重量,进而达到提高士兵在行军时的负荷和舒适度。Y带分为M40和M42两种。

德军的野战裤相比上衣的复杂演化,在生产过程中改良变化较少,分为M37式和M43式。M37式为传统的搭配内用Y型吊裤带的直筒裤,式样少许类似普通的民间长裤。在苏德战争初期,穿M37裤的士兵需要穿着长筒行军靴。

M43式野战裤配发时,考虑到皮质重型Y带已经大批配发到前线,实际穿着时既可以搭配内用Y型吊裤带使用,也可以搭配普通腰带使用。战争后期,前线官兵对于短帮野战靴的热衷,常见到这两种搭配。

德国和苏联都在战争中一样犯过很多错误,但是苏联拥有人员和工业上的优势,大量抵消了德国难以持久的战术优势,来自美英的物资援助又为修正错误提供了重要的加权。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9

1942年初严寒中的德国士兵,当时进攻受挫的东线德军就地筹集御寒衣物,看起来狼狈不堪

1941年9月29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签订对苏联的援助议定书,其中约定美英两国在援助的第一阶段(1941年10月1日至1942年6月)向苏联提供的军需物资,再由美英两国提供运输工具,将货物运到苏联。每月交付物资的清单共计71项,其中关于军服生产用消耗原材料就包括: 鞋底用皮革1500吨,羊毛2000吨、军靴40万双、军衣料120万米。

德国非但没有可以依赖的援助,反而还要向轴心国的盟友和仆从国输出援助。虽然战后,苏联的将军们对物资援助讳莫如深,但其为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置疑的作用。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

好 文 推 荐

为什么秦始皇不能叫“嬴政”?不仅关乎礼节,也关乎性别

今人对秦始皇的称呼有很多,如始皇帝、嬴政、赵正、秦政、祖龙。秦始皇虽然姓嬴名政,但若穿越到他所处的时代,你真的不能叫他“嬴政”。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10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六出祁山:诸葛亮是为兴复汉室打一剂强心针?还是因为个人之好恶?

诸葛亮终于出兵了。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11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抛开吴三桂、腐败这些因素,李自成的大顺军究竟能否战胜清军?

李自成麾下的农民军在碰到清军之前,基本上只和明朝官军交战,其实力亦是在双方战斗中成长起来的。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12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服: 在苏芬战争中吃亏,在苏德战争中沾光 - 13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