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5日 19.7°C-21.0°C
澳元 : 人民币=4.72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识字往事:从何时开始,认字不再是件难事?

2018-11-22 来源: 唐三角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中国识字往事:从何时开始,认字不再是件难事? - 1

经公众号“8字路口”(ID:crosseight)授权转载。这个公号,讲有温度的故事,帮你理解这个世界,值得关注。

本       文       约    5001   字

阅       读       需       要

12min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的一个师,正在西南剿匪。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成立了,但战争还在继续。

半年时间内,这支部队辗转2000余里,一边跟野兽、毒蛇较量,一边歼灭土匪10万多人,建立了县、乡两级政权600多个。

刚刚,318团山炮营又打了一个漂亮的奇袭仗,获得师部奖励:一台崭新的留声机。

就在这时,团文化干事祁建华接到一封上级发来的文件。看后,立刻就去找他的河南老乡,山炮营营长铁辛。

铁辛还沉浸在刚刚奇袭得胜的喜悦中,听着留声机里常香玉唱的河南梆子《花木兰》,拍着大腿。

祁建华推门而入就直奔主题,原来那封文件是开展全军扫盲运动的通知。祁建华想说服铁辛,把山炮营当做他教战士识字的试点。

铁辛不以为然。“小日本滚蛋,国民党逃跑,他们怕的是炮,不是字!”

祁建华只好私下里教一些战士认字。那个年代,战士的文化基础都很差,比如,一个从国民党投诚过来的小战士,想给两年没见的媳妇写封信,可是不会写,只会画。自己属猪,就画了一头正在吃食的猪。

祁建华教小战士识字的方法,就是注拼音识字,将字典里的字母拆分成声母韵母,然后组合起来认字。这种方法现在看来很常见,但在当时,是新鲜玩意。他私下里教过的战士,很快都学会了识字。

很快,一纸调令下来,让祁建华进京任职。周恩来主持会议,让他坐在自己身边,向全体与会者说:

今天会议只有一项任务,在全军迅速推广祁建华同志的《注音速成识字法》!

过了几天,祁建华却收到一封从家乡劳改农场的来信,署名铁辛。他觉得很奇怪,急忙拆开读。

建华,你想不到我会在劳改场给你写信吧?但这是真的。

你调往北京的第二个月,国家精兵简政,我就转业回乡,安排在城建局当副局长,主管正在建设的汝河大桥。

新官上任,我急着想干出一番事业为部队争光,后来没有按照施工图纸,双向推填,结果当晚在桥下歇息的49名民工全部被拱桥侧塌砸死,我也因盲目组织施工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判刑10年。

我真后悔当初不跟你学文化。现在家里断了指望,麻烦你寄些钱给你嫂子母子渡过难关。

1

1918年,北大教授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文化圈炸开了锅。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钱玄同说,为了救中国,必须废汉字。

这个主意今天看起来荒诞,在当时却是大师们所讨论的焦点。包括蔡元培这样的大师在内,很多人都想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走国际化路线。

因为他们觉得,汉字的难读难写,影响到了识字的普及,民众的觉悟。无先进之国民,必无先进之国家。

大师们说话文绉绉,有的人更直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借徐特立之口,这样描述30年代的西北农村:

除几个地主、官僚和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读书写字。文盲几乎达95%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地方。你不晓得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有害。

每到冬天农闲季节,陕甘宁边区的农民们便会被组织起来读书、识字。除了集体扫盲,还有个别教学、炕头教学、送字上门、巡回教学等多种形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那时的陕甘宁边区,为了扫盲,正大力推广一种新文字,就是拼音文字。

毛泽东也是拼音文字的提倡者。

他自信地对斯诺说:

文盲问题,对于一个真正想要提高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人民政府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任务。早晚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废除所有的汉字,如果我们决心创造出一种群众能参与的新型社会文化的话。

1940年12月,边区政府就颁布法令,确立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之地位。为了配合新文字的学习,不仅出版了拉丁化文字的课本,还办了一份用拼音文字写成的《新文字报》,全部是拼音。不知道的打眼一看,还以为是英文报纸。

中国识字往事:从何时开始,认字不再是件难事? - 2

当时的拼音课本

但是,当时的拼音尚不完善,致命的弱点很快暴露出来:它无法标识音调。

比如,“wenzi(文字)”、shihou(时候)、yiwu(义务),也可以理解成“蚊子”“事后”“衣物”,容易造成混淆。对文盲来说,经常需要早上学识字,晚上学发音。

没过多久,这种新文字的推广工作就停止了。大家还得从头来过,走捷径是不行的。

国民政府当然也一直在扫盲,有得有失。蒋介石在推行他的“新生活运动”,口号是南宋大儒朱熹的名言“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对于当时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谁懂礼义廉耻什么意思,大家只想吃饱肚子。另外,毕竟现在还在抗战期间,也不可能有人站出来说:

同志们,八年抗战还剩一多半了,再坚持坚持。

同样在这一年,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一部系列动画片的第一集上映了:《猫和老鼠》。

当时,美国的文盲率是:3.2%。

2

1950年9月,中国钢产量为15.8万吨,约占世界的0.1%,人口却占世界的25%。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当时中国的5.5亿人口当中,至少80%都是文盲。别说炼钢,就是好好种地,提高农业产量,都困难。

有的人将肥料的比例配错,毁坏了庄稼;新农具因不会使用而毁坏;记工分时不会写字,只能划横道,时间一久就乱,引起争吵;更有甚者,村会计利用农民不识字,胡乱记账,贪污钱粮。

别说农民,干部的水平一样高不到哪里去。河北省的西高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外村学习农业合作社的经验。等回来向村民传达内容时,看着自己本子上的圈圈点点,硬是想不起来记的啥内容,急得满头大汗。

不识字的人,遭遇的最大困难,并不是文字本身的用途,而是对世界产生的畏惧和退缩,进而丧失勇气和独立人格。

这年,村里的几个妇女到县城开妇联会议,因为不识字,本想买棉花,却进了男厕所。她们再也不敢出门了,宁可在村里待着。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各地在编写的扫盲课本上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内容。

北京市妇联编写了专门给妇女学习的课本,从买菜,算账,到如何看孩子成绩,都有所教授。

但是,各地普遍教学的第一课,都是学自己的名字。

在识字率5%的年代,农民是不配堂堂正正有名有姓的。当年有个姓都是地位的象征

因此,知道了自己何名何姓,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开始。

一些识了姓名的妇女,嫌名字太土气,请扫盲教师重新起个文雅的名字。好些年轻媳妇都改了名字,肖条条改成了肖丽秀,李桃子改叫李秀民,王欠欠改叫王菊兰。

北京石景山的麻峪村,全村共有420多户,2957人,上过学的人寥寥无几。而读过小学的15岁姑娘李芳华,就成了村里的知道分子,被拉去当起了扫盲教师。

给比自己大二三十岁的人上课,李芳华心里也没谱儿。每天上课前,她先带着妇女们唱一遍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扫盲歌曲,《夫妻识字》:

黑格隆冬天上

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

放呀么放光明

庄稼人为什么要识字

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

旧社会咱不识字

糊里糊涂受人欺

如今咱们翻了身

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

这首歌唱的并不是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勇于开眼认识世界,改变自我命运的勇气。

中国识字往事:从何时开始,认字不再是件难事? - 3

20世纪60年代,王昆作为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陕西队队员为农民演唱

几十年后,这首歌的演唱者——女歌唱家王昆,却以另一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气。

从费翔到韦唯,都是唱了一辈子革命歌曲的王昆,发现和推荐到主流舞台的。

1986年5月9日,她组织了一场由一百名年轻歌手参加的演唱会。在这场演唱会上,朝鲜族小伙崔健唱了一首歌:

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

在走台时,她已经听过这首歌,还鼓励了崔健两句,批准他就唱这首。如果不是她,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可能要晚上好几年。

3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全国建立了229所大学,12474所初中、高中,小学数达到547300所。

仅1957一年,参加扫盲学习的职工人数达763万人,共有600多万农民和居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根据当时制定的标准,农民识字1000,城市劳动人民识字1500,干部和工人识字2000,就不算文盲。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喜悦,使全国上下弥漫着赶英超美的愿望。工业跃进,农业跃进,扫盲运动也要跃进。

1958年,全国扫盲协会会长陈毅,提出了5-7年完全扫除文盲的口号。

如果按照这个目标,就要一年扫除3000-4000万文盲,这是以往速度的10倍。其实根本完不成。

这年1月,黑龙江省的宁安县向省里汇报:实现了基本扫除文盲的消息,省里立刻提出“乘卫星,坐火箭,赶上宁安县”的口号。

三个月后,黑龙江省向中央汇报,原文盲率达到85%的黑龙江省提前九年基本完成了扫除全省青年文盲的任务。

之后,各地陆续报捷。到10月中旬,全国79.7%的县、市都成了无文盲区。

除了报喜讯,各地还汇报介绍神奇的方法。

四川彭县办起了“青年跃进班”,学员十人,苦战十天,八人脱盲。丽春乡办起了“扫盲火箭班”18名学员,采用快速写作法,突击半天,能写二三百字的短文。

也是在这一年,身为文联主席的郭沫若首先响应,来了首打油诗:

文艺也有试验田,

卫星何时飞上天?

工农文章遍天下,

作家何得再流连。

这样,诗歌之风吹满地,全国人民再跃进。五千年历史上,头一次写诗的主力不是诗人,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作诗的任务下来,各地区都严阵以待,一场群众运动又搞了起来,要求上自七八十岁的老太婆,下至七八岁的娃娃,都要写诗。

中国识字往事:从何时开始,认字不再是件难事? - 4

诗歌下面还要注上拼音

不过,毛泽东还是清醒的。诗歌运动不到一年,他就批评道:

让几亿农民写多少诗,这违反辩证法,放体育卫星、诗歌卫星,统统取消。

也就一句话,全国各地都消停了。

1958年之后,大家肚子都填不饱,遑论识字了,一边扫盲一边作诗的热潮也就停了下来。

4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访问中国,寻求合作,接待他的是主抓教育和科技的邓小平。

之后的事情都水到渠成。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文盲率已下降到4.08%。

2013年,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担任了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在教科文组织获得的最高职位。

人生如一个8字,兜兜转转,循环往复,最终都会回到原点。想当年——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伦敦成立之时,中国就是14个原始签字国之一。只不过那时还是国民政府,派出的代表团长是胡适。

中国识字往事:从何时开始,认字不再是件难事? - 5

胡适

英美两国为这第一任的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位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大家都认可胡适。

不过,那时的胡适心思可不在国际上。另外,中国当时的文盲率至少80%,当国际上管文教的,估计心也够虚的。

胡适拒绝之后,第一任总干事落在了英国人赫胥黎身上。对,就是我们课本上那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赫胥黎的孙子。

就这样,从1945年胡适和总干事的职位擦肩而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缺位,再到2013年郝平的当选,中国人足足走了68年。

这半个多世纪的错过,也是中国艰难走过的扫盲之路。从40年代文盲率80%以上,到2010年的4.88%,既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侧影,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

5

赵本山说过一句话,他这辈子小品成就的最高峰,就是“昨天 今天 明天”。

那是1999年春晚,他和宋丹丹的一场对谈。那一年,全国人民刚过了不得了的98年,正准备齐心合力跨世纪。

这届春晚之后,李嘉诚投资港币1600万元,拍了一部40集的公益广告,题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公益广告,在央视播出。

当河南省唐河县教师马景武介绍着他的扫盲教具和“识字歌”,与袁隆平、张艺谋等名人一起出现在电视上时,观众一片哗然:这个老头是谁?什么,50年代的扫盲模范?

中国识字往事:从何时开始,认字不再是件难事? - 6

从下乡知青到棉纺厂工人再到张艺谋,他深刻懂得知识改变命运

中国人对扫盲这个字眼,已然有些陌生了。

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向前。

曾经被周恩来赞扬的祁建华的注音识字法,在改良成汉语拼音后就一直留在《新华字典》里,成为现在小学生们识字的必修课。

2009年初,成立了56年的中国教育部扫盲处被撤销建制,各地区的扫盲工作组也分散到教育、民政等其他单位。

有人问曾任扫盲处处长的王岱:

是不是国家不重视扫盲工作了?

王岱一乐:

这证明我们的文盲快扫完了啊。

不过还没高兴一会,教科文组织对于新世纪的文盲有了新的定义,不会使用电脑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将成为“功能性文盲”。如果按这个标准,估计一些发达国家的文盲率也要攀升。

听起来,中国倒是不用担心。中国没有错过第四波互联网的发展。文盲的减少,也间接促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市场。

今天的人们,恐怕已很难想象几十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此时的中国,已成为一片智能手机的海洋。

但正如文盲有了新的定义一样,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识字已远远不够,文化普及一直在路上。

“果粒历史”年会员,现在不止特价69,两人成团还能各自再减20。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拼团。

中国识字往事:从何时开始,认字不再是件难事? - 7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参与拼团

#国历君喊你快去领取会员码#成功拼团的小伙伴们,国历君已经给大家发放会员码了,按以下步骤操作,即可立马成为会员。新购买的童鞋也请耐心等待,国历君正在按订单顺序进行发放。

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系客服

QQ:303687138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