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3.9°C-16.0°C
澳元 : 人民币=4.83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怕麻烦别人,是内心渴望依恋的表现

2019-05-05 来源: 冰千里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怕麻烦别人,是内心渴望依恋的表现 - 1

作者 |冰千里

来源 | 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01

我曾有个朋友,现在已不算朋友,因为在多年的互动中慢慢疏远了。

现在想来,我们的交往就像某种“协议”:

他孩子满月我随了300块钱,他随后就给我买了套书,定价308。

有一次聚会我把他送回家,下车后他从车窗给了我20块钱,说是车费。

还有一次他住院,我们买了水果去看他,出院后第二天,他请我们吃火锅表达谢意。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渐渐的,我害怕与他交往了,我不联系他,他也从来没联系过我。

几年前,有一部文艺又暖心的电影——《桃姐》,整整火了一年。

剧中,桃姐伺候了李家60年,病倒后不愿意麻烦李家,拒绝别人的搀扶,拒绝李家的礼物,固执地住进了敬老院,宁愿独守孤老,也不愿浪费李家少爷罗杰的时间。

桃姐先后为李家老少五代人工作,温情与忠心可见一斑,着实打动了观众,可“坚持不麻烦”的举动引发了热议。

最终,尽管李家少爷罗杰和桃姐形同母子,但桃姐不麻烦别人、坚强、独立、固执的性格还是深深印在我心中,至今挥之不去。

曾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否是一种美德?”

苏有朋首先提出概念要澄清:什么是“别人”,什么又是“麻烦”。

粗略界定,“别人”是为了区别“亲密”的。

亲密关系往往指家人和特别好的朋友,对我朋友和桃姐而言,我和罗杰都不算亲密关系,但也算不得别人。

毕竟我和朋友交往了十几年,罗杰还是从小被桃姐养大的,我们是介于“别人”和“亲密”之间的那类。

而“麻烦”的定义十分宽泛,我认为至少主观意愿的举手之劳,就不算是“麻烦”,比如我顺路送朋友、桃姐被搀扶。

今天谈的“害怕麻烦别人”之人就是这样的人,哪怕主动为他们做一点小事,也会被拒绝或很快“还人情”,别人对他好是有压力的。

他们基本不会找人帮忙,别人最好也别找他,他们活在人群中,却又像是独立在人群外。

还极少袒露心声,凡和情感、亲密沾边的总会逃开,只和你一起做事情,而且即使是做事情,也会分工明确,AA制是他们对待关系的态度。

就像原来课桌上的“三八线”,谁也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有小惩罚。

或者没这么极端,但总体生活关系中,他总不会有太多情感色彩,独来独往,不愿意走近别人,也不愿别人靠近,他人的关心与帮助,他们是不需要的。

这其实是一种不那么明显的“回避型人格”。

02

他们回避的是依恋。

他们是反依赖的,不管依赖别人还是被别人依赖,对他们而言,都是“很麻烦的事”。

与他们打交道,无形中会认同他们的“协议”,协议中心就是我做到我应该做的,你也要做到你应该做的,我们的关系就是责任与义务,别跟我谈感情。

这就是我“朋友”给我的感受,在他给我费用时,我感到在他眼中自己什么都不是,还不如出租车司机。

不相欠就不会有依恋。没有依恋,不论是爱人还是朋友,两清才可以安心。

回避型的人认为,只要有依恋就很容易产生依赖,就会有伤害。

不麻烦别人的意思是“我害怕对你有依赖”,这意味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这种脆弱感的暴露他们是承受不了的,会有羞耻感。

这样的人在早年往往经历过这样的养育方式:

一种是指望不上的养育。

父亲缺失,母亲很弱,弱到自己没能力让孩子依赖,也或许是母亲本身就有抑郁人格,整天长吁短叹愁眉苦脸,做任何事都无精打采没气力,或常年生病卧床不起。

当孩子有任何需要,妈妈看不见,即使看见了也帮不上,不是不想帮,而是没有能力照料。

如此以来,孩子慢慢形成这样的感受:我的需要是没人满足的。

慢慢就变得独立,把情感需求藏起来,就怕被晾在那里,不但尴尬还很耻辱。

还有一种父母,是非常要强要面子。

不允许自己软弱,认为别人靠不住,每当孩子软弱就很气愤,经常教导孩子要坚强要独立、社会险恶只能靠自己。

这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软弱是可耻的。

他们长大后就变成了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这样就不会暴露脆弱,也就不会暴露之后没人响应,就不会有羞耻感。

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他的父母都常年生病,还互相指责,小时候常见场景就是父母无力地争吵,把他晾在一边,饭都没人做,很多时候都是他煮碗面,自己吃了,还要留给父母。

他讨厌被麻烦,也讨厌麻烦别人,更不愿再去喂养任何人。在他看来,别人的资助都有目的,是想要自己去满足别人。

还有一种,父母的养育方式是让孩子一直感到亏欠。

不管任何事都要让孩子知道是为了他,孩子生下来养下去本身就是某种“投资”,是要去变现的。

孩子一直觉得欠父母的,是要加倍偿还的,甚至一辈子都还不清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所有付出都是牺牲,所有爱都是辛苦,都是为了自己。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还债。

就像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把肉身全部还给李靖夫妇,这就报答了父母恩情,从此再也不相欠。

因此,回避型的人最怕别人帮助自己、关心自己,他们潜意识会认为这都是某种手段,最终目的是需要自己加倍偿还的。

既然如此,不如拒绝,省得以后给自己惹麻烦。

所以,害怕别人麻烦自己,是害怕被人依附,继而像吸血鬼的父母般以爱的、关心的名义索取,那简直犹如梦魇,是会湮没自己的,恐惧至极。

其实,他们怕的不是别人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某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带有强烈的侵入性。

拒绝、独立、高冷、界限分明就成了保护自身的有力武器。但在内心最深处,他们渴望温暖、渴望亲密、渴望被爱。

只是他们更需要时间、需要理解自己的人。

他们意识上都懂,害怕麻烦、偿还人情、两不相欠太冰冷,是会影响关系质量的,所以时常会孤独,像一座孤岛,离人群很远,周围都是海。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

“如果想要让交情变得长久,那么你得让别人适当为你做一点小事,这会让别人有存在感和重要感。”

很认同这句话,当朋友塞给我20块钱的时候,我很尴尬,觉得自己一点都不重要,甚至有点可怜。

害怕麻烦别人的人,需要共情一下别人,对方也有需要,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慷慨,允许别人爱自己是一种慈悲。

03

当你身边有回避型的人,一定要少用语言、多用行动。

在回避型人眼里,语言是带有某种暗示的,他们不信任,觉得是骗人的,而会默默记住对方表达关心的行为,即便是表面毫不在意。

也别急于求成,回避之所以成为性格的一部分,就不可能很快改变,回避本身就是保护。

所以,若真想帮助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千万不要探究他们的私生活,否则他们走得更快、拒绝得更彻底。也要接受他们的边界并尊重这种界限。

走进一个人,就要先尊重这个人的方式,就算这种方式是冷漠的、不近人情的,但在不知道他内心经历过什么之前,最好别碰。

如此,他才会一点点敞开自己,慢慢建立信任。

作为回避型本人,至少要懂得,别总替别人着想,依赖本身是合理的,也是某种协作,别总觉得欠谁人情。

正如那期《奇葩说》里蔡康永所言:“从来不麻烦别人不叫人情。人情是你麻烦了人家,然后懂得怎么还人家,那才叫人情”。

罗振宇也跟着说:“给别人添麻烦的本质是协作,这很清晰,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出来的非常巧妙的一个机制。”

一个适当麻烦别人的人不是索取和贪婪,而是敢于示弱。示弱不代表无能,而是勇敢,勇敢地深入关系。

一个愿意让他人麻烦自己的人是豁达的,是一种开放的接纳和包容,这不仅仅是热心,更是高度心智化的表现。

边界感是体验到情感浓度和互动之后的领悟,绝不是理性的隔离。

所以,回避型的人不应该成为孤岛,而要真的接受他人、走进关系,一切并没有内心害怕的那么糟。

试着依赖某个人,那是很美妙的体验,也是改变的第一步。

- The End -

作者 |冰千里,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书写治疗,接受视频咨询,喜欢就关注他的公众号吧:冰千里(ID号:bingqianli520)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