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3.6°C-16.5°C
澳元 : 人民币=4.83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五十岁左右算老人吗?答案出乎意料,细想的确如此

2021-11-17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类在远古时期由于物资缺乏,生产能力低下,医疗水平不高,导致古代人类的寿命都很短,从我们考古的结果可以看到,古代人类的寿命平均在四十多岁,能够活到五十岁的人在古代都算高寿了。

到了现代,人类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能够吃到更加有营养的食物,人们身体健康都有了保证。

五十岁左右算老人吗?答案出乎意料,细想的确如此 - 1

现代相比古代的条件,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现在的50岁老人跟古代50岁老人的状态也完全不一样了。

有的老人在60多岁甚至70多岁的时候,身体状态依然非常健康,身体也没有大的疾病,每天还能坚持锻炼,精神状态也非常理想。

目前我国国内退休人员的年龄也设定在男性60岁女性55岁的年龄段,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界限之前的人们依旧有工作的能力,可见现代人的身体素质相比古代有了极大的提升。

那么在我国国内的人们年龄到50岁以后可以算得上是老人了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50岁人群的状态。

五十岁左右算老人吗?答案出乎意料,细想的确如此 - 2

在心理学学术界有一位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E.H.Erikson将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了八个阶段,也就是著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他提出人类的一生中所有时间段都在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在人类在50岁的年纪,已经到了八个阶段中的老年阶段。

在人类的老年阶段,人类要面对的是自我完整的意识和内心绝望期产生不断的冲突和矛盾。如果人类能够在这个阶段将问题妥善解决掉,就可以在老年形成真正的智慧。

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个阶段的人们内心经常会有消极的想法,如果自己在这个阶段想办法克服这些想法或者避免产生这种消极的想法,相反地去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就会得到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

五十岁左右算老人吗?答案出乎意料,细想的确如此 - 3

在心理学中有老年丧失论(Old age loss theory)和终身发展论(Lifelong development theory)两种心理学流派,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含义。

首先老年丧失论讲的是人们到50岁以后,身体进入了老年的阶段,同时人类的精神和生理两个方面都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老年时期的这些方面的衰退行为也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

终身发展论与上述老年丧失论恰恰相反,首先他们肯定的是人类个体的发展不会在老年时期停滞不前,人类的发展是从开始到最后一直进行中,不会因为老年身体衰老而停止发展。

这也提醒人们即使进入老年时期,也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生活,放下自己曾经的梦想。

五十岁左右算老人吗?答案出乎意料,细想的确如此 - 4

人们即使到了50岁,也不能停止学习和进步的脚步。虽然身体出现衰退和老年化的迹象,但是人们人力依然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继续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分支是老年心理学(Geriatric psychology),也是研究人类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最早的老年心理学是上世纪中后期霍尔在《衰老》中正式提出的。

在书中提到人类的衰老是身体在发展到一定时间段后,在内心会出现回归的现象,这个过程也称之为衰老,这个观点出现后,人们对于老年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人类进入50岁以后,可以学习这种衰老观点,可以通过调整心态恢复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

五十岁左右算老人吗?答案出乎意料,细想的确如此 - 5

老年心理学中认为人类50岁的年纪并不算老,而且50岁也仅仅在中年的后半段时期。人类可以在此阶段通过积极地锻炼恢复身体的各项机能,从而使身体恢复到年轻的状态。

身体健康有了自信,内心也会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

人们如何可以从容应对衰老这件事呢?其实人类的衰老也是分为身体的衰老和精神上的衰老两种方式的。

身体上的衰老是顺应生物进化发育自然而然的表现,而精神上的衰老是受到内心的影响产生的烦躁、抑郁等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放松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产生一些心理疾病。

五十岁左右算老人吗?答案出乎意料,细想的确如此 - 6

这里我们提到一个概念IKIGAL,可以理解为人类生活的意义。也就是人活着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得轻松而充满幸福感。在日本尊重的就是IKIGAL,日本人现在的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达到了80岁。

从中可以看到,人们的生存要有价值,活着也要有意义才能更长久地生存下去。

综上所述,人们想要对抗衰老是有秘诀的,这个秘诀就是保持好的心态,让衰老的速度减慢。只要调整好心态,身体也能得到彻底的放松,人生许多事情也会变得更有意义。

- The End -

作者| 汤米

编辑|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