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11.0°C-12.6°C
澳元 : 人民币=4.83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2021年我国男性减少46万,女性增加94万,性别比剧变有什么影响?

2022-02-10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男多女少”的现状其实不仅在现代非常明显,早在隋代时期就已经存在这样的情况。

“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也是百年来的现实,而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女性自身能力的改变,这种现状正在慢慢改变。

从以往的“男孩是家族血脉的延续”到现在女性人口净增长的反超,可见中国性别平等已经初见成效了。

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发现,目前男女比例的失衡已经非常严重了,而总体的人口数量是男性高于女性的,再加之年轻人结婚率的降低,反映到90后、00后的男女比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2021年我国男性减少46万,女性增加94万,性别比剧变有什么影响? - 1

从2000年起,出生人口的降低,使得男性和女性的人口数值都在成比例的下降,而这种数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小。

分析“性别比”名词,需要区分“出生性别比”和“人口性别比”之间的不同概念,随着生育政策的改变,性别比例的区分也在改变,从“一胎政策”到“三胎政策”的改变,也说明社会现状出现了一定的改变。

由于生理方面的影响,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而在早期几十年,当重男轻女与计划生育碰撞的时候,女胎成为堕胎的首选。

2021年是一个反转年,虽然总人口指数增加非常少,但男女比例却第一次发生了转变,中国女性增加了94万,男性减少46万,这也是男性人口自1978年首次发生下降的情况。

2021年我国男性减少46万,女性增加94万,性别比剧变有什么影响? - 2

而这种趋势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值的更改,更多体现在社会现状的改变,而这种现状也存在多种原因。

出生性别比剧变的原因

生育观的改变使得“重男轻女”的历史传统已经开始出现变化,生男孩的欲望逐渐降低,社会经济水平的导致男方所承受的婚姻经济压力更重。

除了生育观之外,生理方面的年龄变化,使得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时代,据2015年的人口年龄数据调查发现,我国男性年龄的平均寿命在73.64岁,而女性的平均寿命在79.43岁。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在2019年进行调整,但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仍然是高于男性约5.8岁。

2021年我国男性减少46万,女性增加94万,性别比剧变有什么影响? - 3

男性死亡率高的现状,也使得女性净增长逐渐增加。根据人口普查的男女比例调查发现,女性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相反男性却在逐步降低,男女比例从1953年的107.56降低到了2021的1014.88,可见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一定的转变。

剧变的影响

随着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高等教育教育水平方面,专科,本科,研究生方面的男女性格比例,女性的比例都已经超过了男性的比例。

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在20多岁的年龄所承受的社会和经济压力是低于男性的,家庭条件一般的男性大多选择提前就业。

因此受教育的女性逐年增多,女性受教育基数大幅增长。

2021年我国男性减少46万,女性增加94万,性别比剧变有什么影响? - 4

除此之外,城市中的女性也逐渐高于男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女性比例都大概高于男性约10万左右。

而2021年的这种数据使得很多男性表示“男性的时代来了”。但这种男女比例从00后已经开始悄然变化,这种男女比例的改变,使得女孩子的数量逐渐升高,这也势必会影响以后的婚姻率和择偶观的改变,进而延伸到职场的改变。

对于大多数的女性来说,女性的择偶标准不仅仅是男女性别的配比,大多数女性的择偶现状已经变为双向选择和彼此适配,而女性的婚姻抉择大多是嫁高,通常选择比自己优秀的另一半。

2021年我国男性减少46万,女性增加94万,性别比剧变有什么影响? - 5

而随着女性知识水平的改变和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愿意找条件低的男性。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女性也不愿过早地步入婚姻殿堂。

所以即便是男女比例出现改变,也并不代表男性在婚恋市场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盲婚盲嫁”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历史现状已经不再是社会的现状了。

而社会中部分男性的婚姻认知,使得女性逐渐出现“恐婚恐育”的心理,而大多数女性甚至不愿意步入婚姻的殿堂。

2021年我国男性减少46万,女性增加94万,性别比剧变有什么影响? - 6

周国平曾经说过:“婚姻,本身就该是一场合作共赢的关系,而这种合作共赢的关系应该是基于公平的,当婚姻处于不平等的现状时,婚姻的本质就已经偏离的平等的轨道。”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