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8日 13.2°C-15.4°C
澳元 : 人民币=4.83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2022-03-30 来源: 新浪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没想到2022年的内娱,会有一档综艺将镜头对准法医行业。

继帮助职场菜鸟实现从一张白纸到“企业接班人”的晋升梦想,芒果TV《初入职场的我们》再度归来,选择揭开“最神秘”又“接地气”的法医职场。节目刚刚上线已经在全网收获不少热搜,甚至让许多网友知道了#所有器官的重量都是15的倍数#。

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与此前户外真人秀、音乐综艺、选秀综艺扎堆不同,2022年的内娱综艺似乎变了,变得更加关注现实了。

娱理工作室曾在《四大平台,超80档综艺,谁能拯救未来的综艺大盘?》写道:“出道”最晚的职场类节目于今年迎来全新爆发。以芒果TV为例,除了已经上线的《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平台还官宣了围绕3位成功女性白手起家、重新创业的《致富女人》,聚焦外交实习生的《你好外交官》,和拟邀6位不同年龄段艺人竞争辅警资格的《无名英雄》。

而职场类节目竞争加剧的背后,正是综艺行业在“歌舞升平”之外逐步转向社会现实的一种信号,也是各大平台寻求用户共鸣的一种表现。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1

《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

这当然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引导。

自去年5月以来,北京广电局、中央网信办、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连发相关通知,要求加强对综艺市场的管理把控。随后,“101模式”网络选秀告别市场,市场也从“唯流量论”逐渐转向“内容为王”,着重挖掘综艺节目的社会效益。

某种程度而言,眼下的综艺市场刮起现实主义风,这既是一次进阶,也是一场迫不得已的自救。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2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3

回归现实

如果回看内地综艺的发展史,其诞生之初就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1990年,“综艺”一词正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中。彼时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两档节目——《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前者的前身是《文艺天地》,后者则以台湾中视《绕着地球跑》为制作蓝本,制片人也由台湾金牌制作人江吉雄担任,定位是综艺益智栏目。

或许对很多年轻观众来说,这两档节目都稍显陌生,但当时的《正大综艺》以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猜谜的形式介绍全球风景名胜、习俗趣事,在那个出国极其不易的年代成为了彼时观众放眼看世界的重要渠道。

学者周逵一直将综艺节目放置于社会视角下进行观察。在他看来,如今观众所看到的综艺节目表面上属于大众娱乐产品,甚至很多时候显得浅薄,但这只是综艺的冰山一角。在冰山之下,也就是综艺节目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当下社会的观点、情绪和碰撞。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4

《正大综艺》,主持人王雪纯

仔细考究起来,即便是为年轻人造梦、追求唱跳舞台的选秀节目也涌动着不同阶段的社会思潮。

《超级女声》是在逐渐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一次属于青年文化的集中性表达。“想唱就唱”四个字也更好地诠释了节目的精神内核——舞台属于每一个人。

《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则颠覆了长久以来的内娱造星体系,这背后的成因更加复杂——中韩文化蜜月结束催生新的本土偶像、新一代粉丝主体意识崛起、粉丝经济与应援文化步入成熟期。

而当选秀已成往事,各大平台背负着找寻新内容、新题材的压力,受政策制约与引导自然会重拾现实题材,放大综艺与社会的联结点。

不只是职场类综艺,相亲、恋爱、婚姻、育儿、社交、宠物、代际关系等题材都迎来了新的发展。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5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6

例如B站的《屋檐之夏》就在国务院所属中国老龄协会的指导下,邀请3位长居上海阅历丰富的人生前辈,与N位有独特人生态度的沪漂青年,开始了一场为期21天的代际共居体验。最终收获了8.0的豆瓣评分。

在娱理工作室看来,《屋檐之夏》的意义不仅是展现了隔代人不同人生观与世界观,它让屏幕前的每个观众都意识到自己终将会老去,或许某一天也会变成独居且不愿出门的刘雪华。但这件事并不可怕,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

正如一位网友写道:(《屋檐之夏》)让我开始思考我的父母正在老去,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而等我老的时候,我又可以怎么安排我的生活。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7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8

从明星到素人

在大量引进海外模式的2015年前后,综艺行业曾有过一次素人真人秀的小爆发。

彼时芒果TV极具创新精神,在户外明星真人秀如火如荼之时推出了自制素人真人秀《完美假期》,邀请10多位年轻人在百万豪宅内全密闭生活90天,完成一系列游戏任务和生存挑战,并通过24小时全时、全景、不间断直播将豪宅内的一切实时呈现给网友。节目组每周会根据网络投票逐轮淘汰“房客”,坚持到最后的人则捧走100万元冠军奖金。

虽然《完美假期》并没有因为它的新成为当年的爆款综艺,豆瓣评分也只停留在6.8分,很多观众认为素人“表演痕迹过重”、“太假”、“全员恶人”,但相关报道显示,节目在上线期间曾创下网络直播同时在线人数285万的高峰,总点击量突破8亿大关。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9

一个行业共识是,相比星光熠熠的明星真人秀,缺少号召力和认知度的素人真人秀制作难度更大,实则属于真人秀节目的高级阶段。

2017年6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通过并发布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特别提出真人秀类节目要减少明星参与人数,提高普通群众参与比重,让群众成为节目的主角。

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大卫视相继推出了多档星素结合的综艺节目,但收视率和影响力都较为一般,与头部综艺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几档头部综艺也开始调整节目主题和游戏环节,常常通过“百人挑战”、“千人挑战”的方式增加素人比重。

但归根结底,节目的主角依然是明星。没有观众会为“飞行素人”去追一档综艺。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10

《奔跑吧第一季》,明星嘉宾和素人一起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片段,仅为展示

不敢真正着手素人真人秀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是,当时国内综艺行业尚在起步阶段,大多数平台、制作方都在瞄着海外成功案例照猫画虎,以这样的理解水平和实操经验驾驭不了一档纯熟的素人真人秀,也不敢驾驭。

换句话说,没了明星和模式,很多业内人士甚至不知道手中的镜头能拍些什么,品牌客户也不会冒险投钱。于是观众看到的就是一波又一波演员、歌手、爱豆涌入不同的真人秀中,无论他们适不适合。

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研发中心总监吴闻博曾向“节目一线”表示:“现在我们学习韩国,大量发展明星真人秀,是一条必经之路,但一定不是长久之计,节目终究要回归到素人,回归到小成本、大创意上。”

时至今日,不管是让CP粉嗑到不行的《心动的信号》《半熟恋人》还是引发热议的《令人心动的offer》《初入职场的我们》,其聚焦现实的另一面正是素人归位,素人也真正成为一档真人秀的主角。这无疑是行业进阶的一种表现。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11

《心动的信号》《半熟恋人》《令人心动的offer》《初入职场的我们》海报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12

剩下的问题

只是这样的进阶对爆款的诞生提出了更高内容要求。

以婚恋节目为例,根据云合数据提供的受众画像显示,《心动的信号4》《半熟恋人》《再见爱人》三档节目的受众平均年龄分别为24岁、26岁和31岁,其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6%、79%和82%,分层化非常明显。

通常来讲,一档爆款需要咬住的是年轻群体和消费综艺的主要群体——女性群体。例如微博数据中心在分析“创造101”词条时发现,19岁-24岁大学生群体是《创造101》的主要热议用户,占比近50%,女性群体占比为71.42%。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13

《创造101》

而如今婚恋综艺市场题材细分化,各档节目瞄准的核心受众愈发精准,受众范围不可避免地开始变窄。想要晋升为爆款,自然需要平台和制作方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垂类领域找到尽可能覆盖所有用户的最大公约数,进而拥有破圈的可能。

现实主义的另一面,还有综艺娱乐性与教育性的权衡。

对于部分观众而言,追综艺的主要诉求就是放松身心,获得简单直接的娱乐享受。一味追求娱乐刺激或许能赢得关注度和收视率,但容易传递错误价值观,这也是诸多政策不断出台的原因;若一味说教,则失去了综艺节目本该有的乐趣,甚至会招来观众的反感。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易观千帆数据显示,去年12月短视频综合平台活跃用户为8.47亿人,综合视频活跃用户为8.42亿人,短视频综合平台近一年来用户规模首次超过综合视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优腾芒”等,成为用户规模最大的视频细分领域。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14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15

宏观层面来看,这是“长视频短视频之争”的阶段性战果,具体到微观层面,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接受短平快的内容讯息,动辄两小时的综艺节目显然不符合他们的需求。加之星光减弱、现实意义增强,还会有多少用户将自己的注意力分给素人真人秀?我们只能打上一个问号。

何况有些节目也并不能直面现实中棘手的社会问题,素人嘉宾是否真的“素”也常常被外界诟病。当“996”和“007”都不足以形容当下打工人的生活压力时,节目中那些“与世隔绝”的海岛、直面行业大牛的机会看起来也像是天方夜谭。

只是在如今的政策环境下,回归现实、深耕素人真人秀是行业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如上所述,它代表了国内综艺行业的成熟,成为了行业自救的重要方式。

至少目前来看,这个转向是有益的,是值得给予鼓励的。

内娱综艺的进阶和自救 - 16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