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14.1°C-16.5°C
澳元 : 人民币=4.82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粤港澳协同创新 大湾区生机盎然

2022-06-16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严圣禾 王忠耀 党文婷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又一举世瞩目的工程——深中通道通过一次大考: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对接突破 4000 米,正在向最后 1000 米发起冲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 3 年多来,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各项硬件、软件工程建设不断推进,这片集聚约 8600 万人口,创造出超全国经济总量十分之一的区域,在迈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征程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平台发力 增强软硬联通推进机制突破

2021 年 9 月 17 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 " 合作区 ")管理机构上午刚正式挂牌成立,澳门人卢德忠下午就来到合作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自己即将投入运营的会展服务企业,申领到了营业执照。

截至今年 4 月底,合作区新设澳资企业超 430 家,2021 年底登记就业澳门居民同比增长 114%。用蹄疾奋进、热火朝天来形容成立仅 9 个月的合作区,恰如其分。

成立以来,围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等四大主攻产业,横琴推出一系列利好措施。目前,合作区科技型企业超 10000 家,金融业持牌金融机构约 80 家,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2300 亿元。各大产业全面开花。

丰富 " 一国两制 " 实践的新示范,率先在改革开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赋予合作区的重要使命。

"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一国两制’的新实践。通过在大湾区深入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能够不断丰富‘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实践,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说。

合作区法律事务局代理副局长王彦表示,今年合作区准备推出 40 多项规则衔接清单,预计近 3 年实施 100 到 120 条规则衔接具体事项,全方位、系统化推进琴澳规则有序衔接。

除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有效缩短区域内通勤距离的 " 硬联通 " 建设,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实现便捷就业生活的 " 软联通 ",也是大湾区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

" 港澳工程专业人才可以在南沙评职称了!" 来自香港的工程师闫澍说。2021 年,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广州南沙,出台首部关于港澳专业人才在内地申报职称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 8.51 万人。随着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在医师、教师、导游等 8 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已有 3000 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随着 " 湾区社保通 " 政策落地,截至 2021 年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 27.92 万人次。全省建成 "1+12+N" 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 2300 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达 3400 余人。

创新集聚 为湾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 这里是我们创新创业的福地。" 在深创业、从事无创血糖监测设备研发的香港青年何耀威这样夸赞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 " 河套合作区 ")。

" 作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这里区位优势突出,跨境接壤得天独厚;制度优势突出,一区两制条件独特。" 河套合作区建设事务署负责人介绍,河套合作区 "1+N" 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科研载体快速聚集,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逐渐显现。

一系列机制和服务方面的创新,让 " 香港科研机构、人才 + 深圳空间、转化 " 的深港科创合作模式,在这里焕发新的活力。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深圳平台执行院长李世玮感触颇深。" 香港科技大学于 2020 年 5 月正式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是第一个入驻合作区深圳园区的香港高校。" 李世玮说,目前正从产学研三个面积极规划孵化器、实验室、培训中心,希望最终建成国家实验室级别的科研机构。

" 楼下科研,楼上孵化。我们在创新实验室引进的项目,均可以在我们自己孵化器里进行成果转化。" 作为李世玮团队的博士后,邱幸如今也成了扎根河套的一名创业者。在他看来,汇聚深港两地的技术、产业、创投等资源的河套,让他在创业时更多了几分底气。

" 河套不仅在供应链、人才、政策等硬件方面基础过硬,营商环境和服务等软件也扎实有效。"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马健说,大湾区是国家的 " 南风窗 ",辐射着整个中国广袤的资源,未来在投资、产业链、市场更紧密地结合,生机勃勃,万物竞发。

在汇聚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多个科创引擎的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 湾区 + 创新 ",成了催生新发展动能的最新战略。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慧眼大设施工程、全球首个纳米生物安全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正接踵而来。

广州开发区总经济师顾晓斌表示,3 年来黄埔区坚持 " 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黄埔所能 ",主动谋划推进 " 湾区 +" 战略,一大批重大项目获准,科创水平高质量提升。

合作交流 让宜学宜游人文湾区走向世界

在香港回归祖国 25 周年之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于 7 月 2 日正式向公众开放。7 场开幕展由香港故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同策展,将以轮换方式展示 914 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表示,国家 " 十四五 " 规划中明确提到,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故宫会是实践这一愿景的重要里程碑,香港故宫必定成为国际瞩目的香港文化新地标。

"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人文湾区的建设要有与大湾区整体目标相匹配的标杆,即打造一个文化创造力兴盛活跃、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水平极高、文化消费动力充足的优质文化生活圈。"3 年多来,人文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印证了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的观点。

《纲要》出台 3 年多来,以岭南文化为纽带,粤港澳三地搭建文化产业展会、论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平台,支持文化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推动各类机构在理论研究、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主席唐英年表示,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 25 周年,也势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程的崭新起点。香港将更好承担起文化桥梁的重要角色。

粤港澳三地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在驶入 " 快车道 "。在日前广州南沙发布的 2022 年科技创新十件实事中,"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今年将顺利开学 " 名列其中。

港科大(广州)候任校长倪明选表示," 港科大 2.0" 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推动知识转移创新,以新科技孵化新兴产业,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

《纲要》发布以来,据不完全统计,除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外,大湾区内地 9 市包括香港大学(深圳)、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都会大学(肇庆)、香港理工大学(佛山)等在内的多个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项目,进入了筹建或动工阶段。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以及学分、学历、学位和技能等级互认互通等工作的开展,大湾区教育合作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高校除了合作办学,还可以合建实验室。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 8 所高校与港澳高校合建的实验室,就被立项为 2020 年度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 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一方面扩大了广东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水平高校的规模,另一方面契合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特定领域高水平人才的实际需要,有助于补足各地高等教育机构布局的短板,推动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升级。"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余晖表示。

《光明日报》( 2022 年 06 月 16 日 01 版)

[ 责编:袁晴 ]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