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11.0°C-12.1°C
澳元 : 人民币=4.83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最新人口普查显示:00后男女性别比彻底失衡,男生多出女生1300万

2022-06-22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的交互思想依旧存在,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这群人看来,生儿子和生女儿是不同的,生儿子相当于传承香火,他可以成为顶梁柱,是家里的福气,而生女儿只会赔钱,毕竟女儿早晚都是要嫁人的。

时至今日,养女儿虽然从赔钱变成了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重男轻女呢?​

最新人口普查显示:00后男女性别比彻底失衡,男生多出女生1300万 - 1

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进行的数据调查显示,00后总人口为1.46亿人,在这其中男性的数量要比女性足足多出了1,300万,这就意味着未来将有1,300万男性找不到另一半。

从社会的普遍视角来看,重男轻女正是致使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关键因素,尽管政策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比如男女同工同酬,女性也有工作,参政议政的权利,且享有生育假期,但仔细琢磨一下便会发现,但凡女性穿着暴露一些,或是颜值高但智慧不足,男性便会想当然的将其视作玩物。

重男轻女思想源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

最新人口普查显示:00后男女性别比彻底失衡,男生多出女生1300万 - 2

在人类的潜意识中,生养一个孩子似乎成为了这一辈子的终极目标,再加上重男轻女的观念起码流传了几千年,它几乎都成为了被默许的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又可以被称作集体无意识,它属于心理学的专用术语,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

人类的祖先在进化的环节中慢慢积累出了集体经验,集体潜意识位于人类精神的最底层,所有的人类都普遍拥有,尽管有些人一生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集体潜意识,但它却隐藏在基因的最深处。

在进化心理学的范畴内,重男轻女思想是父权社会巩固男权的直接表现。

最新人口普查显示:00后男女性别比彻底失衡,男生多出女生1300万 - 3

人格结构中的第2层情节人格无意识同样也是集体潜意识中重男轻女这种糟粕思想的分化。

婚姻幸福的家庭并不在乎生儿子还是生女儿。

为什么有些家庭如此执着地生儿子?这就要从多方面考虑了。

孩子一贯被当成爱情的结晶,然而在某些家庭里,孩子却成为了所有人愿望的结晶,女性之所以想生儿子,无非是想让婆婆高兴,老公高兴,娘家高兴,以至于让周围的所有人都闭嘴。

简单来说,女性就是为了堵住别人的议论所以才想生儿子,难道一个家庭只生女儿就没办法幸福了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除了以上这些因素以外,有些母亲想生儿子也有自身的因素,毕竟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最新人口普查显示:00后男女性别比彻底失衡,男生多出女生1300万 - 4

比如爸爸更喜欢女儿,妈妈更喜欢儿子,在她看来,儿子长大可以成为男子汉,然后和丈夫一起保护自己,这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

接下来就讲讲不正常的例子,就是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家的代际传承。

在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里,女性嫁人之后地位会急剧降低,因为婆婆总是不遗余力的压榨她的剩余价值,丈夫也是如此,他会毫不犹豫的站在母亲的立场上指责妻子的不是,久而久之,女人会渐渐找不到情感依靠,假如生下儿子,她就会实现情感转移,进而把最大的信任感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最新人口普查显示:00后男女性别比彻底失衡,男生多出女生1300万 - 5

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等到儿子结婚之时,母亲会诞生出一种孩子被抢走的感觉,而抢走儿子的那个人自然就是儿媳妇了,出于高涨的嫉妒心,婆婆对儿媳往往恶语相向,当嫁进来的女性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之时,她也会萌生出生儿子的想法,这便是重男轻女原生家庭的循环和代际传承。

最新人口普查显示:00后男女比例失衡,有儿子的家庭一定幸福?大错特错,研究表明,生女儿更容易让父母获得幸福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针对2.6万名老年人进行了数据统计许多老年多病的父母都希望有个女儿陪伴在身边,因为女儿照顾父母的概率足足超过了儿子一倍。

最新人口普查显示:00后男女性别比彻底失衡,男生多出女生1300万 - 6

由此看来,生儿子不一定会幸福,反而是女儿更容易让父母晚年时期过得舒心。

但不管怎么说,有些家庭喜欢女儿,自然会有部分家庭喜欢儿子,婚姻的幸福并不取决于生男生女,只要夫妻俩恩爱美满,无论孩子的性别如何,他们都会成为开心幸福的一家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