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1日 12.9°C-13.9°C
澳元 : 人民币=4.83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唐朝女子有多少发式?

2022-10-03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唐代女性的美,总被后人反复言说。唐朝女子的发式更是历朝历代里的一朵“奇葩”。

活泼俏皮的丫髻、端庄可人的双螺髻、又或者慵懒高贵的堕马髻,精巧的发式配上精致的妆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令多少文人墨士用笔墨丹青描绘大唐女子风采。

让我们重回千年之前,在那个意气风发的卓越时代,一起来领略大唐女子的发式之美。

发式大赏伴侣

在开始之前,为大家提供一份发式大赏伴侣(古代发式小知识):

★什么是髻[jì]和鬟[huán]?

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式通称为“髻鬟”,根据梳绾方法,分为“髻”和“鬟”两种。髻是实心的,鬟是环形空中的。鬟同音“环”,即环状,可用作与髻的区别记忆小方法。

依照当时礼制规定,一般妇女多梳髻,少女多梳鬟。

★发式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式是随着一生中的年龄、人生阶段所发生变化的。

▲《捣练图》(局部) 唐

当我们在观摩古画、参观博物馆里的女俑或墓室画时,可以根据她们的不同发式,来判断其大概所处的年龄段以及婚嫁与否。

孩童时期

在女孩儿童时期头发变多的时候,将头顶的头发分成左右两路,编结成两个牛角状的髻,所以也被称为“总角” 或者“总髻”。

▲女童发式示意图

尚未成年及笄的童女发式变化不多,多为丱[guàn]发或耳畔的垂鬟。

▲《冬日戏婴图》画中小女孩则梳着儿童的三角髻

少女时期

在女孩告别童年时代之后,她们就会把头发左右两边分别编成一个的小髻,甚是活泼可爱。

该发式的形状如“丫”,因此也被称为丫髻、丫头或者髻丫。直到现代,一些长辈将呼唤女孩子“丫头”作为一种昵称。

唐刘禹锡《寄赠小樊》提到:“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我们大概可以推断梳这种丫髻发式的女子大多在十来岁。

▲唐 蓝釉三彩仕女坐俑 梳着丫髻的女俑

成年时期

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是要行笄礼的,这代表可许嫁。在出嫁之日,要行结发之礼,且在成亲之后就不能再梳丫髻,而是梳少妇的发髻。

唐杜甫的《负薪行》中提到:“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钏并”。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梳哪种发式成为女子婚嫁与否的一个标志。

发式伴侣已翻阅完毕

接下来一起开启唐代女子发式大赏吧~

梦回初唐

初唐时期,女子大多沿袭前朝隋代的发式。

在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我们所看到的宫女发式,就是隋代绘画中常见的样式。

▲《步辇图》(局部)唐 阎立本

后来,唐代女子发展出了自己的时尚,渐渐以梳高髻为主流,连唐太宗都曾问过妇女为何爱梳高髻。

从唐代初期的出土文物来看,这时的女性发式就有很多,既有低高髻之分,又有单双髻之别,但仍以高髻或偏高髻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

半翻髻

▲三彩梳妆女俑 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半翻髻发型模特

初唐时,宫人们喜爱梳半翻髻,它是由隋代的翻荷式的髻发演变而来。

半翻髻的梳理方法是由下至上,拢掠至顶部时突然翻转。此髻的特点是高耸且向一边倾斜,从侧面看确似翻转的荷叶。

宇文氏《妆台记》称:“唐武德中,宫人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上行下效,成为风气。”段成式《髻鬟品》亦称:“高祖宫中有半翻髻”。

半翻髻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半翻髻示意图

螺髻

▲来自永泰公主墓壁画的螺髻发型模特们。来源:乾县宣传

螺髻本来是佛顶部一种发髻形式,后来民间开始模仿其发式特征,由于外形看起来与螺壳相似,故名螺髻。

螺髻的梳理方法是用单股髻发进行螺旋式的盘绕,因其形制不同,又可分为单螺髻和双螺髻。

苏鹗《杜阳杂编》记载:“中有二人,形眉端秀,体质悉备,螺髻璎珞。”《宫词》亦云:“螺髻凝香晓黛浓。”

除了诗书记载外,螺髻也在出土文物中大量出现,永泰公主墓壁画便是形象生动的代表。

▲螺髻示意图

惊鹄髻

▲惊鹄髻发型模特 唐 三彩宫廷妇女陶像

惊鹄髻由魏晋时期的惊鹤髻发展而来的,以鸟的翅膀为原型,梳理成鸟的双翼状的形式,犹如鹄鸟被惊吓之后展翅欲飞之态,灵巧生动。

梳理方式是将头发拢掠至头顶,将其编盘成鸟的双翼形状后用头绳系紧。过去是以真发梳理,后来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在基础发髻上戴上预制好的假髻。

▲惊鹄髻示意图

大唐盛世

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国力鼎盛时期,高髻的流行程度在这时达到了顶峰。

开放包容的文化使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频繁,汉族女性的发式增添了少数民族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演变。

此时的大唐女子发式一改初唐的简洁,而是珠翠满头,一派珠光宝气。

倭堕髻

▲三彩倭堕髻女坐俑 来自洛阳博物馆的倭堕髻发型模特

随着生活的富足安定,唐朝逐渐形成了以丰腴为美的审美风格,圆润的脸颊,双鬓抱面的倭堕髻受到了女子们的追捧。

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一诗中“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正是倭堕髻的描写。它的造型特点是将头发绾成一髻,在从头顶一侧而垂髻,形状似堕非堕之状。

其实这种髻式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延续不断发生着演变。随着流行的发展,发髻逐渐缩小,鬓发向外梳掠得愈加蓬松夸张。

▲倭堕髻及演变示意图

双鬟望仙髻

▲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双鬟望仙髻发型模特 彩绘双鬟望仙髻女舞俑 唐

双鬟望仙髻,是在盛唐开元年间产生的一种高髻。

空心的鬟,给人一种轻巧灵动的感觉,正所谓“拂黛随时广,挑鬟出意长”,颇有天上宫阙的仙人之感。

这种髻式的梳换方式是将头发从头部正中分开,分别各扎一结,再将多余部分的头发盘成环状,最后将发梢编入耳后发内。

▲双鬟望仙髻示意图

义髻

中国古代女性都以长发为美,但是头发短而又稀少的女性怎么办呢?当然是使用假发啦。

▲木质义髻 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 来源:新浪看点

义髻,就是用假发梳成的发髻,也称其为假髻。用金属丝或者木头制成框架或各种发髻的式样,再从外面涂上黑漆或加以布帛制作而成。

义髻的出现使得当时的发髻更加的蓬松高耸,杨贵妃就特别喜欢梳以义髻,义髻和黄裙子,是她扮靓的两大法宝。

中晚唐

高髻的流行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唐代,中晚唐女性妆饰更加富丽堂皇,并且逐渐开始崇尚病态美。

峨髻

▲来自古画《簪花仕女图》的峨髻发型模特 唐 周昉

唐朝的经典发式——峨髻,是贵族女子最为偏爱的一种高髻。

发髻高高的耸立于头部,外形犹如那陡峭的山峰,有些甚至可达到一尺多高,髻上常常饰有珠翠梳篦和大朵的花朵或花冠,充满雍容华贵之感。

元稹《李娃行》曰:“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我们不仅可以从元稹的这首诗中体会到峨髻的高度,也可以从周昉《簪花仕女图》中体会到唐代峨髻之美。

▲峨髻示意图

堕马髻

▲来自古画《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的堕马髻发型模特 唐·张萱 辽宁省博物馆藏

堕马髻是汉代最为突出的一种髻发,外形犹如从马上摔落的姿态一样,髻发侧在一边,故取名为“堕马髻”。

堕马髻在唐代是贵族和上层社会所梳理的发式,唐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画中人就是梳的此发式。

▲堕马髻示意图

抛家髻

▲来自古画《宫乐图》(局部) 的抛家髻发型模特

中晚期的唐朝江河日下,女子的发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唐僖宗时,宫人梳作紧实方便的髻式,出逃避难时被当地的妇女学去,这种紧实的发髻称之为“囚髻”。

而唐末战乱前长安城中的女子却是将头发梳到两鬓,后方远抛出倾倒的大鬟,当时人称之为“抛家髻”,后人将其附会成战乱时将要抛弃家园的征兆。

▲抛家髻示意图

大唐的美在于诗词、在于绘画、在于大国之风的自信气度,更在于追求生活中一事一物的美。

不管是因为“女为悦己者容”,还是女性爱美的天性使然。大唐女子用她们的一生在发式上诠释了对美、生活和生命的眷恋。

-参考文献-

[1]唐代女性妆饰习俗初探-李翠华 2007

[2]唐代女性发饰造型比较研究-谢晋 2012

[3]浅议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的文化象征-王芙蓉 2014

[4]盛世华妆—唐代女性妆饰文化探究-孟可 2018

[5]中国妆束-左丘萌 2020

END

编辑:乔妍

校对:陶铮

审校:余治国

来源:无用研究社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