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3日 9.7°C-14.3°C
澳元 : 人民币=4.81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选一粒流浪的种子,投进穿越时光的保险库

2023-11-10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回忆一下你曾经看过的太空主题科幻片,或者你曾经想象过的宇宙移民飞船——大概总会有一处被称作“休眠仓”的巨大区域:绵延的空间、整洁的排列、冷峻的背景,沉睡的船员、贮藏的胚胎、休眠的植物,都会出现在其中,很多时候,那些意味深长的镜头和故事的关键情节也就从这里开始。

图源:GIPHY

这样的“休眠仓”其实早就存在于现实当中了,学名叫做“种质库”。

上下滑动可查看“种质”小科普

几乎每个国家,都高度重视自己的种质库建设,这既关乎国家自身的资源安全和民族利益,又和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密不可分。每一份种子的价值,都来自于厚重的历史,并借此为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提供应对的可能。

距离我们最近的种质库之一,就坐落在北京市的三环边。在这个全球容量最大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当中,存放了几乎所有中国天南海北的作物种子。

今年腾讯科学 WE 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钱前介绍:2015 年,中国开始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将在今年收官——“这些珍贵的资源也将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战略储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钱前|腾讯科学 WE 大会

登船资格

最早是诺亚,对那些有资格登上他方舟上的动物精挑细选;后来是冒险家、传教士,或那些乐于常年跋涉在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判断哪些类型的种子需要随身而行,决定了他们的性命和财富。无论是跨越边境还是穿越时间,每一粒被期望抵达的种子都不简单。

图源:GIPHY

国家作物种质库拥有一套严苛和缜密的标准,筛选能获得登船资格的种质资源。

首先是要找到“值得”的种子。比如,仍在进行中的第三次普查收集,在目前已知最高海拔作物种植点(4750 米),考察收集队采集到一份“岗巴青稞”——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就是在那个极高海拔特殊生态环境的小气候当中最适宜生存的作物品种。

收集之后的下一步,是相关信息整理。比如确定采集的位置信息时,经常需要听当地人口述:这种青稞种植了多久?从他记事起有哪些对这种作物的印象和观察?它常会出现在什么地形,山坡还是平地?阳面还是阴面?当地人怎么利用,吃的更多还是祭祀仪式更多?

完成了这些只有在当地才能获取的信息之后,更严苛细致的甄别就开始了,根据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副主任郭刚刚的介绍,这相当于要给每一份种质注册一个“身份证”:基本信息包括“身高体重”——如株高多高、穗子多长、籽粒多大、区别于其他品种典型的特征性状都有哪些?还以“岗巴青稞”为例,因为在西藏采样,所以这些基本性状鉴定工作一般都必须在本地区完成,为的是明确种质样本的性状是否稳定,要经过两到三年的观察记录后,才能将信息编目,并将样本带到种质库进行保存。

国家作物种质库

在真正“登船休眠”之前,还有最后一轮体检:“首先是看它的发芽率行不行?因为种子入库能存放几十年,如果种子本身发芽率低质量不好,带病生虫,或者有其他的问题,不合格的话长期保存也不安全。”然后还需要经历干燥脱水进入一种“沉睡”状态,就像“三体”小说里描述的人们通过脱水来应对“乱纪元”。对于种子,干燥脱水和密封包装是主要手段;对于茎尖、休眠芽、花粉这些组织材料,液氮保存是常态(这似乎就更符合星际飞船里休眠仓的想象了)。

图源:GIPHY

至此,登船完毕,向未来出发!

大战植物僵尸

可是,被唤醒的时候,未必是要“种子”挺身而出,拯救世界。更大的可能是,检测一下看种子是否还健康地活着。想想开头你回忆起的那些科幻故事,是不是恐怖的情节都出现在需要唤醒的桥段?

种质资源数十年的时间旅行并不轻松,国家作物种质库的标准是“至少保证五十年,仍可唤醒”。除了通过干燥让种质进入“沉睡”状态,在保存过程中还需要持续定期检测,种子的健康标准是发芽率 90% 以上,一旦在某次日常监测中发现某份种子发芽率低于 70%,就需要人为干预,去重新繁殖“更新”一轮。

对于前面提及的青稞一类的种子,保存的稳定时间相对较长,十年为周期检测一次,但也有更多种子样本需要非常密集的“体检”周期。随着种质库数量和品类的丰富,全靠人力和经验,力不从心。

图源:GIPHY

于是,种质库就从刻板印象中的农作物大仓库渐渐变成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场(这就更有星际飞船的样子了):X 光自动检测,取代了人力,执行着更深度精准的“日常体检”;二维码取代了传统的标签目录,使得每一份样本的全部信息都可严密溯源……

工作人员将这些技术应用和数字化改造成为“种质库 2.0”,郭刚刚做了个类比:“就像图书馆,1.0 是收集图书;2.0 是建立索引;3.0 是形成完整的生态数据;4.0 大概就是全智能化了……日常工作交给机器人,或戴上 AR 眼睛自动读取动态信息,都不会遥远。”

图源:GIPHY

再多想象一步,也许从“数字建模”很快地推进到种质样本的“数字孪生”也说不定,那就是另一个植物版本的“数字永生”的故事了。

奇幻漂流

实际上,真的有人正在建造一个“数字种质库”。

数字种质库概念图|腾讯科学 WE 大会

今年 WE 大会,腾讯宣布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库共同建造腾讯科技馆“数字种质库”,计划利用 3D 建模等数字技术,将国家作物种质库全品类种质资源数字化扫描,三维动态呈现,让公众不受时空限制,观察种子生长全生命周期状况,深入探索种子的奥秘。

种质库更迷人的一点,是它既贮藏农耕文明的火种,又表达着航海文明的传承(我们现在享受的多数农作物,都得益于历史上每一次的人口迁徙和全球贸易);它既是关乎国家安全的,也是保障全球化未来共同命运的。

以中国国家种质库为核心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保存了粮、棉、油、果、蔬、茶、糖、桑、草等 340 类作物 2000 余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达 54 万份。这其中既包括了中国独有的起源品种,比如大豆(种质库中保存有 4 万多份种质资源);也包括的中国驯化的典型,比如水稻(在种质库主要农作物存储中占比最高,达 19%——这代表着中国最重要的起源驯化作物之一);更包括了各种历史上文明交流中从别处而来、之后生根于此的重要作物(如玉米、番茄等)。

国家作物种质库

新一轮的种质资源全球化交流互利,也许就将建立在各国不断数字化的种质库“新版本”之上,不再是商贾驼队背负的木车麻袋,不再是船舱木桶。

种子的魅力,在于传承绵延,更在于漂流变换、开枝散叶。这时候,种子就代表了我们延续和向往的文明。

作者:沈知涵

编辑:malt

如有需要请联系 sns@guokr.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