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1日 12.9°C-13.9°C
澳元 : 人民币=4.83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古代“首州”治所,先后设在3地,今天有2个仅是镇、1个仅是区

2023-12-07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面积仅918平方公里。但是如果把“冀州”放在两汉和魏晋时期,它却相当于今天一个省,不但如此,最早的“冀州”办公场所也并不在今天的冀州,而是距离它有近100公里的地方。那么这些都是怎么变化的呢?

古代“首州”治所,先后设在3地,今天有2个仅是镇、1个仅是区 - 1

衡水市冀州区

“冀州”是如何从一省之地,到现在却管辖不足1000平方公里?

今天,在我国各个名字里带有“州”字的地名,大部分来源于古代、特别是唐朝以来的行政区划。

但是这并不是“州”的最早起源,“州”作为行政区域来说,最早是汉武帝面对国家越来越大的面积、越来越多的郡,为了进行有效管理,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参考传说中大禹所置的“九州”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置刺史一人,但没有治所,仅奉诏对二千石的长吏和强宗豪右进行监察。

古代“首州”治所,先后设在3地,今天有2个仅是镇、1个仅是区 - 2

《禹贡》九州图

“州”到了东汉,刺史始有属吏,有从事史、假佐,也有了固定治所,成为比郡高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除监察权外,又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和势力滥置州郡过多,隋文帝废除了管县的“郡”一级,以“州”直接管县,此时的“州”和之前“郡”的权力和层级是一样的。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说这件事:“以州治民,职同郡守”,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评价为:“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职废”。

唐、宋、元,在管县的“州”之上,又分别采用了道、路、行省制度,取代了汉朝以来高层政区、省级的“州”。

明朝,从唐宋兴起并慢慢增多的“府”,成了省以下普遍管县的一级,“州”管辖的县大大减少。清朝雍正之后,一般的“州”成为和县一样的政区,除了行政长官“知州”的级别稍高一些,和一般的县没什么两样,只有少数几个“直隶州”还可以像“府”一样管辖寥寥几个县。

由于汉朝最初分十三州是按照《尚书·禹贡》的记载,是大禹根据地形特征将天下分为冀州等九州,以各州为界因地制宜治理水患。按照治水的先后,“冀州”是第一个被治理的州,所以被认为是“九州”之首。

古代“首州”治所,先后设在3地,今天有2个仅是镇、1个仅是区 - 3

清朝的冀州直隶州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首州”,也摆脱不了历史的变化,从相当于现在“省级”,到清代演变成了管辖几县的“直隶州”。民国初年,废州为县,冀州成为冀县,也不管其他县了。

“冀州”开始有治所时,并非在今天的现址,而是在100公里之外的河北省柏乡县一个镇

对于“州”,或者说是州刺史有固定治所的时间,均认为是在东汉。但是至于究竟出现在哪一年,却没有定论。只是在《资治通鉴》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八年(42年)中有一段记载:

是岁,罢州牧,置刺史。

或许可以认为就是东汉州刺史有固定治所之始。

古代“首州”治所,先后设在3地,今天有2个仅是镇、1个仅是区 - 4

东汉的冀州,治所在高邑

而“冀州”刺史治所所在地最终确定在“鄗”,也是有“讲究”的。

鄗,是春秋晋邑,战国为赵邑,在今河北柏乡县北21里固城店镇。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封赵敬肃王子舟为部侯,后为县。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征战河北时,在这里即皇帝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记载:建武元年(25年),光武行至鄗,“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即皇帝位。因此,鄗在东汉被改名为高邑县。

古代“首州”治所,先后设在3地,今天有2个仅是镇、1个仅是区 - 5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卫星图,固城镇周围仍有明显的城池轮廓

不但修改了县名,相信东汉的官员们在为“冀州”选择治所时,也考虑了皇帝登基之地这个因素,把高邑县治确定为了冀州治。

东汉末年,冀州迁治,但其首次迁徙并非到今天的冀州,而是位于冀州最南端的邺(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

古代确定治所,除了考虑经济、政治因素之外,还考虑路途的远近,设置治所尽量位于中间,高邑县虽然不算在最中间,但也是中间稍偏一些的位置。

但是邺,却是位于冀州最南端魏郡的治所,为何在东汉末年迁到了那里呢。

这和朝廷的大形势,以及对冀州等河北之地的争夺有关系。

东汉末年的州刺史,因为需要剿灭黄巾军起义的需要,被赋予了更大的权限,成为“州牧”。冀州牧韩馥是权臣董卓在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任命的,按说应该是董卓的人。但是韩馥没什么才干,没什么主意,还特别胆小。在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皆起兵讨伐董卓之时,他的手下、渤海太守袁绍派人把他说服,遵袁绍为盟主起兵讨董。后来袁绍听从了谋士的建议,逼韩馥自杀,而夺得了冀州之地,并自领为“冀州牧”。

古代“首州”治所,先后设在3地,今天有2个仅是镇、1个仅是区 - 6

东汉的冀州治,显示由高邑迁到邺

那么韩馥和袁绍的“冀州牧”治所,是一个地方吗?

很可能不是,据《魏书·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地形二上》记载的冀州治:

冀州,后汉治高邑;袁绍、曹操为冀州,治邺;魏、晋治信都。

韩馥任冀州牧时,治所可能仍在高邑,当袁绍夺取冀州之后,才把治所迁徙到了“邺”的。

据记载,关东州郡于初平元年(190年)起兵讨伐董卓时,交给韩馥的任务是“留邺,给其军粮”,因为“邺”是冀州最南部魏郡的治所,再向南就是另一个相当于今天省级机构的“司隶校尉部”,所以“邺”就成为了讨伐董卓的后方大本营,这也是“邺”城在此时的基本作用,而不是说它已是冀州治所了。

古代“首州”治所,先后设在3地,今天有2个仅是镇、1个仅是区 - 7

三国时期的邺城,及冀州治信都

此外袁绍在谋夺了冀州之后,谋士沮授劝他迎天子迁都到邺城时,曾说:“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州城“粗”定,大概是刚由高邑把各个衙署迁过来之意吧。

高邑作为冀州治所150余年,形成了一大批忠于汉室的高官士人等人群,对于胸无皇室的袁绍来说,这些人无疑是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但是当时他既要“讨董”,还要考虑和众多势力对抗,顾不上这些人,把治所迁走无疑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另外,袁绍的对手都在南方,“邺”所处的位置进可攻,退可守,还拥有河北粮草和人力资源,无疑最佳的基地,如果还在高邑,距离战场就太远了。

但是袁绍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其苦心经营的邺城,最终成为曹操的“王霸之基”。曹丕称帝之后,邺城已是大后方,虽然他把邺和长安、洛阳、谯、许昌放在一起,成为了“魏”五都之一,但也避免不了邺在冀州最南方的、不便于对全州进行管理的缺点,于是就把州治于黄初元年(220年)迁徙到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

古代“首州”治所,先后设在3地,今天有2个仅是镇、1个仅是区 - 8

清朝乾隆冀州城池图

至于为何不再迁回到高邑,想来高邑是刘秀成为皇帝之地,东汉王朝把州治设在那里,天经地义,而魏国时期,冀州已姓“曹”而不姓“刘”,也就没必要再考虑这一因素再把治所设到高邑,最终选择最接近行政区域中心的信都。冀州治所在邺城的时间仅30年左右。

在“鄗”的高邑县城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移治到了今天的高邑县。自那之后,延续150年的州治、近600年的县治陆续离开了这座古老的城邑,沉寂了下来,成为一个普通的乡镇。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