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0日 12.5°C-14.8°C
澳元 : 人民币=4.84
纽卡素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我41岁,经历2次生死,想告诉你这4个箴言

2022-06-13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01

不过讲究的人生

当我开始真正得到时,已经失去了很多,所幸,该来的,一切还不晚。

挪威南部海边的悬崖上,脚挂在半空,海天一色,阳光在湛蓝的海水里撒下细碎的金色;那一刻海浪拍打岩石,打击乐的节奏,有条不紊,忽然想起过往人事熙攘,我哭着笑了,发现真实的自己和心静的力量。

这辈子,有的人知遇注定是为并肩前行,有些人相识最终是为就此别过。

曾经我也患得患失,只道人情脆弱不经纷繁,会惋惜人生,在不同人的车里上下,即使恩师点拨,那是他人因缘业果,注定要在我驾驶的车里来往,可偏偏那时愚笨,似懂非懂,殊不知每个固有属性的生命,只有找到契合的灵魂和适合的生活,方可欢喜自在。

脚下,海在流动,我是静止的,这个相对的静止只是“我”这个外在,而内在,生命如水,一直流动,一路向前,远远超越了外在的意愿,所有过往不再投射在当下,每个分秒都有可能种下生而不凡的未来。正因生命是自主流动,必经轮回,所以得失才变得愈发不重要。

除去外在,单看里子,有些人天生是流动的形态,而有些人则是固体的体质。

当流动的生命流经固态的生命,势必相遇分离,交集后的平行,明白自己的生命属性,才知道,原来流动的风、飞行的鸟、变换的光、涌动的水,才是真正有可能与自己并肩的长情。

而俊俏的山、华美的屋、精致的岛,都是一路必经却带不走的风景,因此在悲欢离合中活得更加从容,人生开始不再患得患失,而是更懂得珍惜相聚,尊重离别,感恩相遇。

年过40,所有对生命的感悟和承受至今概括起来就八个字: 真实活着,野蛮生长。

因情感问题,辗转反侧期待得到解脱和改变?添加微信号:xingzhizaixian35

02

打碎自己,才能圆满

我是个从小不按章出牌的孩子,就连家里挨揍八成也是因为态度,我始终没有活成大部分中国家长所羡慕的别人家的小孩,可父母可以宽慰的是,我始终拥有独立、完整、健康的人格。

妈妈说,听她念书,动情之处,我会哭,估计也就是那时落下个“泪点低,笑点高”的根,这条引子贯穿我前几十年的人生,让我在成长、情感和事业里得过果,也啃过泥。

2016,我人生中的转折点。那一年,跟客户参与一个中德美IP产业双基金的筹备,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德不同城市和飞机汽车上度过的,那一年,我很肯定接下来五六年将进入职业黄金赛道。

然而生命的趣味性就在于, 人生随时会被洗牌,用来探测我们对生命的臣服以及对自己的认知。

2016年底,政策开始收口,资金出境严格管控,面对胳膊拧不过大腿的现状,项目不得不叫停。

那种挫败感,那种忙碌后睁眼却发现第二天无事可做,伴随着对自己运气以及能力的拷问,我沦陷在这种无助中。

16、17年的交替,我在成都,放空自己。这一放空,就是整整一年,期间我也尝试新的项目,但身体被掏空,做任何事都缺乏热情。

很多年,我都是一个喜欢挑战总能知难而上找到破解的人:

刚到德国那会儿,被中介欺骗,最后给校长用生涩的德文写信,他们才给了我offer;

服务不同的客户,对接合作方最高决策层,没有关系和背景,就务实努力工作,最终任务圆满。

而这次我认定自己是个时运不佳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对未来的恐慌慢慢聚成一团自卑的低气压,一事无成是我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女性在遇到困境时,无论职场,还是情感,总习惯且特别擅长将感性和理性拧成一股绳儿,在情绪里跟自己演独角戏,越陷越深。

那时候的我也不例外,越纠结越喜欢用逃避的方式来自我安慰,直到我下定决心自救,只有不惧怕情绪的时候,才可能找到内心真正的动力。

要弄清“自己是谁”的真相,首先要迈过恐惧和自卑,看到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在我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自卑的后面,我看到的是四个维度上的恐惧:事业、情感、家人朋友和自我实现。

这些恐惧来自于一些有挫败感的经历,也有一些普世规律的恐吓,比如“有个体面的工作”、“有个不错的家庭 ” 、“婚姻要幸福,财富要体面”、“三十几岁一事无成人就废了”。

我们需要重新面对、拆分、接纳和组装自己,从而得到对自己新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与自己和解,我们能从中获得力量、信念和爱,安住于心。

“自己的有所能和有所不能,自己的有所爱和有所不爱,自己的有所信和有所不信,自己的有所接纳和有所摒弃,自己的有所是和有所不是”,借用这五个词条向自己提问,能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真正喜欢的自己,而非别人眼里喜欢的你。

2017年前,我特别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但2017年后,我重新定义了这个词,女性的自强,正因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我们更敢于承担付出,更懂得包容理解,更敢于接纳不同。

与自己和解,就像登山,再远的山头,身边有再多超越自己的人,也再不会恐慌焦虑,因为你的目光始终安住脚下,走得心安理得,再次抬头,已在顶峰。

因情感问题,辗转反侧期待得到解脱和改变?添加微信号:xingzhizaixian35

03

有价值地死,有意义地活

生死本一家,拆分开来,更多的人愿意以生为乐,却害怕提到死亡,尤其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一出生,我们就已经踏上了一条向死而生的路,我们时常讨论优生,却很少谈论优死。

6岁那年,曾祖母去世,我也只依稀知道,那个慈眉善目总给我唱儿歌和吃水果糖的老太太就此再也见不到了,这是我第一次触及到死亡的结果。

上高中那会儿,有一个男生常说长大了要开飞机,可惜没到毕业,他患重疾离开。那时我们一帮十六七八的少年,隐约嗅到了失去的悲伤。

第一次真正流泪,是在离开18个月后,第一次从德国回家,打开门兴奋地呼唤着猫的名字,空荡荡的过道。母亲说,猫走了,怕你难过,没敢告诉你。眼泪瞬间决堤,我忽然意识到,死亡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夺走16年的陪伴。从那日起,我开始抵触失去的恐惧。

03年,奶奶离世,未能送行,我在德国,一夜宿醉,赔上一段感情;07年,爷爷生病,陪伴我走了一段回家的路后,去世了。内心深处,我开始抵触,希望时间不再前进。

15年外婆因手术意外昏迷不醒,基本只剩身体体征,一年后,外婆一直昏迷,大家终于决定让她走。那以后,我以为我开始懂得与死亡和解,因为我渐渐意识到它并非面目狰狞,它的出现让我开始思考生的真正意义。

2018年,与自己和解的我,开始专注新的项目。同年4月,父亲忽然住院,查出胸腔有积液,诊断猜测可能是肺癌。

入驻华西医院深入检查的那段时间,我天天祈祷一切会好,像个疯子一样在13层楼里上下跑动,心里揣着恐惧,却要面容和悦,不仅要宽父亲的心,更要让母亲有所依靠。

这一次,我开始以我的视角正视死亡,它不仅仅是人们恐惧的负面,还有积极向善的一面,为我们自己,也为那些值得我们付出的人。

2个月后,父亲走了,没有来得及交代任何身后事。来不及悲伤,大脑高速运作接下来的所有安排,觉得错失余生的同时,也庆幸昨晚还能让他再喝一碗我熬的汤。自始至终,我都未告诉他真正的病因,怕他难过失落,即使我知道他是个特别乐观却总是内敛悲伤的人。

家中多为信佛的善男子善女人,父亲去世后,在安静的诵佛声中,我发现悲伤到最深的地方竟是满满的爱与平静,正因拿得起死,才能放得下生,不再执着生死得失,才能更全力以赴地生活付出,更懂得做人做事无我利他的可贵。

2016年,我失去了事业,2018年,我失去了我的父亲。这两年所有的经历下来,让我对自己的年龄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在面临快40这个不惑,既不能上,又不能下的这种焦灼感。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在2018年,在我40岁生日这一天之后,我对着镜子说的第一句话是说,从今天开始41岁的日子我们一定要好好过,其实在那一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在17年和18年,这两年其实对我自己的实际年龄,我是非常模糊的,而且对这个年龄有一种恐惧感。

之后,我做到了5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和自己和解;第二件事情我觉得是和生死和解;第三件事情我觉得是与成长和解;第四件事情是与情感和解;第五件事情是我觉得我做到了去更多地信任自己和质疑普世观,从而在其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生存的方法。

04

住在舒适区的你,虽生犹死

我们生下来是一个点,被成长拉成一条线,又在社会里演戏,变成三角形,正方形,终于有一天变成圆,又恰在心里多了一点方正,与人有同理心,与己有原则,无疑是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模样找到了和他人最舒服的距离。

有一年,跟一个哥们儿在初春去爬阿尔卑斯山,偏偏走错方向,陷入一片皑皑白雪的滑雪地段,继续走似乎离峰顶不远了,两个人心想咬咬牙上吧,走了三分之一,才发现路滑道窄,必须手脚并用才可以前行,在寒冷中渐渐感到体力不支。

哥们儿吃力地爬上最后的征程,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开始感到害怕,人一旦在自己不可控的环境中就会慌乱,我停在原地休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一点一点地往上挪,不停地对自己说,不要急,先走好脚下的这一步,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我看见一块露在雪中的水泥地,踏上去,再回头,发现自己已经登顶。

我趴在栏杆上大口地喘气,膝盖微微颤抖,极目远望,阿尔卑斯山脉峰峦跌宕,此刻的内心有些后怕,但更多的是一种喜悦。我知道,这是我人生又一次走出“舒适区”的收获。

我喜欢徒步旅行,喜欢登山,喜欢骑行,它们带给我许多有关生命的启示。假如人生只能活到60岁,我将怎样度过余下的这段时间,我想我会时刻尝试地走出生命里的“舒适区”,这个世上还有很多好玩好看的事,活在每一刻,不观后不思前,足足把每个当下活到真实透彻。

2000年,我只身一人前往德国,刚学德语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去与德国人合租,在社会生活里学习语言和认识这个国家。

学德语时,我抛掉了我们固有学习英语时的方法,直接去听说写,去建立以中式的思维去表达中文,以德式的思维去讲述德文的能力,这种不断在两种语言和思维模式间的切换,后来慢慢成为自己独特的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走过岁月中,有一半的时间,都与德国有关,双元文化已让我形成特有的对世界的思考和解读方式。

我们这个社会,大部分都习惯并喜欢用自己的认知去绑架别人。其实我从未给自己做过任何有关文化的标签,我的认知里,我始终是那个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吸纳、筛选、思考和解读不同的文化,并且尊重它们在不同维度上的存在价值。

每个人生存的环境和文化是靠自己改变的。我在试错和实践中,慢慢地建立了一套“颖模式”,在这个跨文化体系里,没有国籍的区别,没有对错好坏的二分思想,它只是尽可能完整地和人们一起去探索事物的不同视角,尽可能地触及事物的本相。

这是我又一次尝试走出“舒适区”的收获,完成对自己的拓展。其间也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开明放养的方式,给予我最温暖的爱和理解。

这一生,很多时候只有走出“舒适区”后,我们方可明心见性,成就自我。走出舒适区,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着孤独,但它并不可怕,其实仔细想想,好多美好的事情都是在一个人的时候发生的。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我们终于停下来,不再用二分的方式看待世界,开始看到生命还有很多可以塑造的可能。生命的意义是真正地做自己,所有的经历都是修行,而修行其实是换一种心态来看待世界人生。

我一直以为,所有发生过的经历通通翻篇,就是最好的放下,不值得分享,因为它们微不足道。最近看到一句话“40岁之前要从做有意义的事情中学会做人,40岁之后也学会做意义的人才能做正确的事。”

我想,也许生命对我有的一些启发,也许能启发你,我就完成了一件正确的事。

假如世界进入倒计时……

我还是那个“执意”要找到真爱并坚持以自己方式生活的人。

这是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唯一的真实。

因情感问题,辗转反侧期待得到解脱和改变?添加微信号:xingzhizaixian35

我41岁,经历2次生死,想告诉你这4个箴言 - 1

今日宜点亮【赞+在看】

愿良人相伴左右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